無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既“煥新”又“換芯”
老舊小區改造事關方方面面,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近年來,無城鎮堅持保基礎、強功能、提品質的三大原則,對城內49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為居民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內外兼修,完善基礎設施。“下水是否做到雨污分流?”“綜合樓能否安裝電梯?”日前,銀杏苑小區的居民代表正在就老舊小區改造的問題向有關部門提出疑問,也得到了滿意的答復。想居民之所想,是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重要前提。走進無城鎮皇武社區犁頭尖小區,原來老舊的樓房如今煥然一新,原先破舊的樓頂,脫落的墻皮都不見了。“以前啊,這里的下水三天一小堵,五天一大堵,雨下大一點還內澇。前段時間政府花了大力氣修管道,現在好了,我們生活也方便多了。”小區居民朱大姐開心的說。無城鎮聯合市直相關部門,對老舊小區的問題把脈問診,打出改造的“組合拳”。既重視小區綠化、亮化這些面子問題,也關注管網改造、停車位規劃這些“里子”問題,讓改造后的小區既好看、又好用。
專業管理,提升服務品質。老舊小區治理歷來是城市治理中的一大難題。為解決這一難題,在逐步推進老舊小區硬件設施改造的基礎上,無城鎮按照“政策扶持、市場運作、專業管理、梯次推進”的工作思路,著力構建物業管理新模式,逐步推進標本兼治的長效管理,無城鎮老舊小區的面貌悄然發生著變化。
老舊小區引進物業后將為居民提供更加精準、精心、精確的專業物業服務。小區內有保安巡邏,車輛進出停放有人管理,保潔員每天定時打掃衛生,維修工為居民們提供水、電、暖等維修便民服務,解決管道維修、公共秩序維護、路燈照明等公共服務的管理、維修問題,實現居民的事情“有處詢”、“有人管”。
無城鎮通過黨建引領打造“紅色物業”的方式,在小區內成立業委會和黨支部,提倡黨員干部積極參與到小區的共同治理中,同時起到監督和督促物業服務的作用,提升物業服務企業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促進居民購買物業服務與物業提供標準化服務之間進行良性運轉,構建物業管理新模式,進一步提高居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
近年來,無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不搞“一刀切”,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讓改造改到老百姓心里。不搞政府“獨唱”,創新機制,聯合各種力量,實現“大合唱”,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向縱深發展,有長效機制保障。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