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巷鎮】繁榮鄉村文化 啟動振興引擎
深冬曖陽、藍天白云,小橋流水、涼亭竹椅,農家小院錯落有致,健身器材嶄新豐富,文化墻鮮艷醒目,文化廣場寬敞整潔……1月4日,走進洪巷鎮衛國村,一派恬靜悠閑的美麗鄉村畫面映入眼簾。衛國村現有人口3650人,村民以王姓為主,位于G347和S233聯結處,將成為無為市西南四鎮的交通樞紐。近年來,衛國村順勢而為,緊抓無為市創建省級、國家級文明城市的重要契機,扎實推進公共文化建設,引領鄉村振興,讓衛國村不僅“面子”美,“里子”更美。
掏出“家底子” 完善文化設施建設
村“兩委”班子高度重視,堅定文化自信,一張藍圖繪到底,先后投入100余萬元,用于文化設施建設,積極動員村民參與,興建了占地約320余平米的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4000余平米的村文化廣場、100余平米配有大型LED屏幕的百姓大舞臺,將王氏宗祠改建成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等,健全健身器材,配齊功能室,完善設施設備。安排專人管理,常年免費開放,為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打下了堅實基礎。
提升“內瓤子” 充實文化活動內容
村“兩委”團結協作、細化分工,充分利用“青年人點子多、干勁足,老干部善管理、能組織”的特點,發揮各自優勢,攻堅克難,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為載體,大力推行“文化衛國、文明衛國、健康衛國”行動。邀請市鎮農技人員到村開展自種自養實用技術培訓,讓村民掌握更多的種養植新知識及相關政策,提升了村民的科技素質。每周定期開放村農家書屋,推動新興閱讀和傳統閱讀相互促進,全面提升農家書屋服務效能,號召村民積極參與閱讀活動,從書中獲取知識、汲取智慧、啟迪心智。在每年重要節假日,舉辦“振興衛國”茶話會,邀請脫貧標兵、鄉賢、致富能人、返鄉成功人士等,圍繞衛國的建設發展暢談,通過學習先進思想,分享致富經驗,為衛國村的振興出謀劃策。
成立了以村黨總支書記為首的文化理事會,挖掘“好家風好家訓”、制定村規民約,利用“媒體+”廣泛宣傳,不僅營造了“誠”“孝”“儉”“勤”“和”的社會新風氣,還激發了廣大村民建設家鄉的強大內生動力。積極開展“文明戶”、“好婆媳”、“優秀黨員”、“最美庭院”等評選表彰宣傳活動,弘揚社會正能量,豐富和拓展“文明衛國”內涵,涌現出像“蕪湖好人”王國安、王玉珍等先進典型,引領村風、民風不斷向上、向好發展。
充分利用村文化活動中心(王氏宗祠)的強大硬件設施,在每年春節前,舉行“ 翰墨飄香暖民心”活動,為村民送上“鄉土書法家”現場書寫的春聯,送去新春祝福,弘揚傳統文化。積極與上級文化部門聯系,開展“送戲下鄉”活動,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免費享受精彩“文化大餐”,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這座昔日煙霧繚繞的農村祠堂,現在已成為村民的文化樂園。
舉辦拔河、象棋、乒乓球、卜克牌比賽及廣場舞展演等“健康衛國”文體活動,讓老百姓親身感受、親自參與,分享當下新時代新型農民的新感受,每年都舉辦,每年都創新,群眾都歡喜,現在已成為衛國村文化活動的一個品牌,參與人員越來越多,影響力越來越大。既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又增強農村凝聚力,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質,營造了農村現代文化氛圍。
緊握“旗桿子” 把準文化發展方向
“鄉建塑形、文化塑魂”。衛國村定期召開黨群大會,突出抓好思想意識形態建設,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導黨群堅定理想信念、追求先進文化。積極引導成立了村級關心婦女兒童協會、象棋協會、釣魚協會、廣場舞協會、健身協會等組織,引領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方向。
結出“金果子” 文化工作碩果飄香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在衛國村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讓更多的人提升了文化素養,讓更多的人了解文化之美、讓更多的人感受文化的力量,讓更多的人知曉衛國村,文化工作結出了豐碩的果實。衛國村先后被CCTV-2、CCTV-1、人民網報道,被安徽省級媒體數次宣傳。衛國村先后榮獲無為市“先進黨支部”,蕪湖市“標準化人民調解委員會”,“安徽省美好鄉村”、“蕪湖市鄉風文明村”、無為市“脫貧攻堅先進村”等稱號。衛國村現今如此和諧,源于用熱情播散的文化種子,用摯愛書寫的文化畫卷,用精心雕琢的文化場景。
責任編輯: 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