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鎮:黨建引領扶貧解鎖精準脫貧“密碼”
村集體經濟壯大了,百姓腰包鼓起來了,貧困戶生活有保障,村容村貌在提升……無為市蜀山鎮關河村發生的這些巨大的變化,村民們都說,這都要感謝黨建引領扶貧民生工程。我叫童敬芝,2017年4月選派到無為市蜀山鎮關河村擔任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在扶貧的日子里,駐村工作隊扎實組織實施黨建引領扶貧民生工程,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提高村集體和村民收入,變“被動輸血”為“自我造血”,把這個負債20多萬元的落后村發展成了年集體收入125萬元的先進村。
關河村位于無為縣蜀山鎮西北邊陲,與廬江、巢湖相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漢代就是繁華的水碼頭,關河老街古樸幽靜,但隨著水道的變遷和水運的衰落而變成交通閉塞之地。全村山地丘陵較多,人均耕地只有1畝,主要生產水稻、茶葉等農作物,產業發展滯后。我進村扶貧時,雖然貧困村的帽子已經摘了,但仍有26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未脫貧,有些已脫貧的貧困戶和一些處于貧困邊緣的困難戶,“等、靠、要”的思想較為嚴重,有隨時返貧和致貧的風險。入村接手工作后,我同村兩委班子對全村產業發展現狀及資源稟賦情況開展調研,在此基礎上進行市場分析論證,逐步確立了“盤活土地資源,做強村集體經濟文章”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思路,采用“黨總支+合作社+貧困戶”方式,以資金入股的形式進行合作經營,多元化發展村集體經濟。2017年9月注冊成立了“無為縣關河沿山種養殖綜合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創收等方式輻射帶動貧困戶36戶,為15位貧困戶提供居家就業崗位,實現了“在家就業好,照顧全家老和小”。
在日常扶貧工作中,我發現關河村很多農戶自產茶葉、粉絲,有些農戶家生產的農產品質量和口感都不錯,絲毫不遜于大品牌。經調研了解后,我得知關河村已有上百年的茶葉和粉絲生產經驗,關河綠茶清香可口、沁人心脾,關河粉絲有久煮不糊、味美爽口等特點,深受本地消費者喜愛,工作隊與村“兩委”將目標聚焦在做大做強本地特色食品加工業——關河綠茶和關河粉絲。
?2018年利用上級扶貧資金170萬元項目資金,興建了670平米的無塵化茶葉加工廠房,配備了專業自動化茶葉、粉絲加工設備,2019年合作社成功申報了茶葉綠色食品認證,規范了生產加工流程,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通過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道路,增強產品的競爭力,擴大產品知名度,增加產品銷量,關河村的農副產品不僅賣到了蕪湖市,還在蕪湖市政府舉辦的結對幫扶農特產品展銷會上暢銷農產品。同時借乘消費扶貧“快車”,踏上電商的東風,截至2020年9月底,合作社共銷售農副產品總金額達313萬余元,實現利潤51.23萬元,帶動貧困戶增收61.83萬元,村集體收入也由2017年為10.14萬元,到2019年村集體收入達66.34萬元,2020村集體收入達到125萬元,是全市唯一一個經營性收入占主導的村。
下一步關河村在發展特色產業種植的基礎上,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抓住鄉村振興這一契機,依托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4A級景區泊山洞、佛教圣地西九華等景點為中心,充分挖掘“毛義故里”這一歷史典故,全力打造“孝文化”建設,逐步開發關河老街、鉛山洞、關河漢神墩等景點,優化鄉村環境,留住綠水青山,打造宜居宜游鄉村,促進鄉村休閑旅游,不斷壯大集體經濟,促進群眾脫貧增收,有效推進黨建引領扶貧民生工程工作。(田有麗)
來源: 無為文明網
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