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溝鎮:稻蝦混養走出產業增收路
“蝦苗四五月份投放,六七月就可以上市。然后栽一季水稻,水稻收割后,再養一輪龍蝦。”在陡溝鎮雙圩村,家庭農場負責人張軍勇算起賬:稻蝦輪作生產模式,一年收獲兩季龍蝦,每畝收入3500元左右,一季水稻1000斤,由于是綠色無污染種植,每斤價格在1.2元左右,這樣每畝年收入4500多元。
雙圩村擁有2000多畝水面和5000多畝耕地,主導產業為水稻小麥棉花種植和魚蝦蟹養殖業,但村民增收困難。經過實地調研,村民張軍勇決定返鄉創業,2017年承包了70畝水田做起了稻蝦混養,當年純賺20余萬元。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看到產業發展新路,思考調整產業結構,多次上門做張軍勇思想工作,鼓勵他成立家庭農場,帶動貧困戶共同致富。在扶貧工作隊的努力下,張軍勇的稻蝦混養家庭農場擴展到200畝,并建成產業扶貧基地,吸納21戶貧困戶就業,人均年增收3000元。
“龍蝦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田為龍蝦供餌、遮陰、避害,每畝純收益可達4000元以上,真正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雙圩村黨總支書記范業勝說。截至目前,雙圩村稻蝦混養面積達到3000余畝,7戶貧困家庭借助稻蝦混養實現脫貧。61歲低保脫貧戶李金平,妻子繆霞罹患宮頸癌,長期需要照料,全家三口人的收入主要靠從土里刨食,經濟十分窘迫。在駐村工作隊隊長余述晏的幫助下,李金平了解了稻蝦混養生態農業的好處,投資3萬余元,開挖了7畝稻蝦混養蝦塘,年增收3.5萬元。
產業興起來,村里也有收益。雙圩村原本荒廢的水田被利用起來,一塊塊一壟壟都成了這個昔日的貧困村脫貧致富的法寶。雙圩村注冊成立了村集體企業蕪湖雙圩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整合村內小龍蝦養殖戶的資源,發展小龍蝦養殖業。為解決好集中上市期,小龍蝦壓價甚至滯銷的問題,村里及時整合全村稻蝦混養養殖戶資源,做大產業規模,同時多渠道聯系周邊收購商,為養殖戶提供銷售服務,既保證農戶收益,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僅此一項,每年為雙圩村集體經濟增收8萬元。這些錢主要用來改善村里的基礎設施,或為貧困戶提供公益崗位。
在基地示范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嘗試稻蝦養殖,基地負責提供技術支持。“以前村里也有人養,不過沒啥技術,把小龍蝦扔進去,然后就等著收,這肯定不行。現在可以在基地參觀學習,鎮上也會定期開展技術培訓,我致富信心更足了。”雙圩村脫貧戶張三濤說。
帶著學來的技術,目前,陡溝鎮稻蝦養殖面積達50000多畝,不少農戶走上稻蝦連作綜合種養發展的道路,“稻蝦經濟”已然成為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吳京)
來源: 無為文明網
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