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市泥汊鎮:聚焦“三個振興” 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示范鎮建設
泥汊鎮堅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聚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立足泥汊鎮生態資源優勢,充分利用長江岸線、渡江英雄紀念碑、邢朝慶紅色收藏館等特有文旅資源,全力打造泥汊鎮鄉村振興示范鎮新樣本,推動全鎮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抓實產業振興,鄉村振興“動力源”更足
泥汊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一是優化農業結構,守住耕地紅線。高標準編制鎮國土空間規劃,高質量完成皂河、三溪10000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推進村集體土地流轉。堅決落實土地整治工作,實現耕地恢復1689.28畝,完成增減掛125.6畝,新增耕地150畝,牢牢守住耕地紅線。二是挖掘自身優勢,融合發展農文旅。不斷完善各項配套設施,挖掘利用長江岸線、渡江英雄紀念碑、邢朝慶紅色收藏館等現有資源,不斷打造旅游新亮點。隨著“奮進新征程 光影映泥汊”主題攝影展開幕、以“渡江第一船”為原型的《大軍從此過江東》紅色廬劇精彩上演,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游覽。三是建設品牌農業,打造泥汊新招牌。立足于泥汊鎮的地理環境和區位優勢,積極對接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加快泥汊鄉村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培育金灣村合作社珍稀菇產業種植基地,探索生產加工、種植養殖和旅游休閑為一體的三產融合現代農業模式。積極鼓勵農村土地依法有償自愿流轉,加快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力爭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70萬元。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民宿經濟,沿長江大堤為軸,加快促成鄉谷、江川、綠農、龍口生態園發展、推進“翠堤江韻”等休閑度假項目落地。加速農文商旅融合發展,立足優質稻米、標準化果蔬、園藝系花木、生態河蟹等特色農業,加強農業品牌建設。
抓牢文化振興,鄉村振興“精氣神”更旺
泥汊鎮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尋找泥汊記憶,挖掘渡江戰役文化、紅色文化、長江文化,切實增添農文旅軟實力“砝碼”。一是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泥汊鎮整合農家書屋、健身廣場、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等場地,不斷滿足群眾文化需求。二是提升鄉風文明建設。完善村規民約,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鄉村文明建設不斷健康發展。三是發掘傳承傳統文化。結合渡江戰役歷史,通過訪群眾、訪鄉賢、訪黨員、查資料等形式,深挖文化底蘊與鄉村振興發展相融合,讓群眾深入了解本土文化,不斷增強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抓優生態振興,鄉村振興“支撐點”更準
泥汊鎮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發展動能。一是理清思路有的放矢。結合各村實際問題,理清生態環境整改提升規劃,著力以“水、電、路、田”四步走的發展模式,以“拆、改、種”方式科學規劃,內外兼修建設美麗鄉村。二是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完成80余畝“增減掛”項目測繪和新增耕地200余畝。農村公路提質改造項目計劃全年修建7條道路,共計3.81公里,進度已完成過半。危橋改造項目投資292.3萬元重建金斗橋、轉塘橋改造,均已開工。完成自來水管網鋪設,實際改造完成17700戶,已通水8050戶。神塘河大站、白茆取水口建設等工程正穩步推進。使群眾生活便利度不斷提高。三是深入推進環境整治。出臺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護實施細則》,開展了人居環境春季會戰、夏季會戰,因地制宜落實“五清一改”,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清除農村垃圾1400噸、塘壩清淤60口。全力做好綠化提升,鎮內主要道路沿線行道樹全部栽植到位。開展農村改廁“回頭看”,摸排5637戶廁所,整改23戶問題廁所,完成180戶農村廁所改造。 (鐘昕)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