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業和美 楊林已換新顏
鄉村美景入畫來,幸福生活踏歌至。近年來,楊林中心村在牛埠社區黨總支和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基礎設施、環境整治、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多頭并進,立足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文化資源,開展特色養殖,實施和美鄉村建設,不斷改善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切實實現了村美、民富、產業興!
如今,一進村口就能看見路邊兩排綠植四季常青,家禽在林下的圍網中圈養,柴草在檐下整齊地碼放,到了季節,還會偶有待熟的桃子躍出淺墻,隨風輕蕩……遠遠看去整個村莊一片蔥郁,紅瓦白墻映襯其中,宛若一幅山水田園畫。
舊貌換新顏 鄉村美景入畫來
“現在出行便利了,環境變美了,生活也更加的幸福起來了。”走在村內隨便一問,村民們無不興高采烈地給自己的村莊連連點贊。中心村自實施和美鄉村建設以來,充分尊重民意,關注民生,通過治臟、治亂,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建設,以及綠化、亮化工程的提升,使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初污泥濁水、荒蕪干涸的邊溝取而代之的是天水一色、草長鶯飛的水上平臺,光線幽暗、柴火煙燻的土屋變成了窗明幾凈、白墻紅瓦的樓房,風來土飛、雨來泥濘的道路被寬闊平坦、閃閃發亮的柏油路替換,以前裸露在外的黃土也被修整平整,要么披上了草皮,要么鋪設了生態透水磚。
產業促發展 村民腰包鼓起來
“正是跟著組織干搞稻蝦混養,現在我們每年的腰包也鼓了起來。”看著一望無際的稻苗,村民笑不攏嘴地說道。所謂“稻蝦共養”模式,就是讓蝦在稻中游,稻在蝦田長,稻蝦共同生產、相互促進,既能提高耕地利用率,又能有效保護和改善稻蝦生態環境。中心村立足現狀實際,瞄準發展定位,激發內生動力,積極圍繞本地農業產業特色資源發展多功能農業,大力推進“稻蝦共養”生態種養模式,大幅度地提高了集體經濟收入。產業興,則農民富,鄉村活。近年來,隨著竹絲湖旅游區的開發,中心村也將抓住機遇,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吸引消費增加村民收入。下一步中心村將以品牌引領產業優化,以適度規模經營補齊產業短板,加快“牛埠品牌”的打造推廣,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實現鄉村振興。
集體抓風貌 鄉風文明好起來
“牛埠社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村子里的寶號‘戴萬昌’那是從光緒建造的。”牛埠起名于明朝萬歷年間,至今有600多年歷史,相傳這里原是牛商貿易的商埠,故此而得名。牛在中華文化里是勤勞、奉獻、奮進、力量的象征,牛埠人知牛愛牛、敬牛頌牛,有著良好的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戴萬昌后期在楊林村開辦洋油店為本村人服務,逐漸形成“拓荒牛”精神,在楊林村世代相傳;遇事黨員帶頭沖鋒做無私奉獻孺子牛,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道路上不等揚鞭自奮蹄。
楊林中心村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是堅持跟黨走,是中國勞動人民昂揚向上、共同致富的現實圖景,是中國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在廣闊中華大地上,像這樣的鄉村還有很多。(王正陽)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