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市:山水一程 遇見和美“新村”
關河村新村自然村一景
“千萬工程”探索出一條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的科學路徑,造就萬千美麗鄉村、造福萬千農民群眾,成效顯著,影響深遠。
近年來,無為市蜀山鎮積極學習浙江先進經驗,確立“建好一個村莊,改善一塊區域,帶動一方群眾”目標,將關河村作為建設重點,持續探索“千萬工程”本土化。
聚焦環境宜居,鄉村面貌提“顏”增“色”
曾經的關河村垃圾清運不及時、家禽家畜不圈養、村民環保意識薄弱,村莊總體人居環境很不理想。為扭轉局面,鎮村兩級商議申報新村自然村作為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點,合力打造一個美麗鄉村“樣板”。
關河村重點號召干部、黨員、代表等群體,廣泛動員村民參與,通過收集群眾意見、羅列問題清單、實地考察整改等過程,確保鄉村建設既科學客觀又順應民意。借助美麗鄉村建設,全村共拆除無功能建筑23處,治理坑塘7處,硬化巷道及入戶路660米,鋪設污水管網3200米,新建村民文化活動廣場1個、健身廣場2個、公廁2座,新增綠化面積13000余平。充分利用農戶房前屋后空地,巧妙開辟“小菜園”“小花園”“小庭院”28個,讓家園似花園、村莊似公園,使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現在村里的居住環境好太多了,柏油路入村、水泥路入戶,還搞了綠化亮化,感覺自己像住在小公園里一樣。”新村村民吳興旺坐在文化活動廣場上高興地說道。
聚焦村莊宜業,鄉村產業提“效”增“益”
為了給村民提供家門口的就業崗位和增收渠道,關河村于2017年轉變思路,以“黨總支+種植養殖大戶+貧困戶”模式注冊成立專業合作社,2022年正式確立“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模式,堅持“四聯四增”,以土地聯結、就業聯結、訂單聯結、股份聯結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
經過數年努力,關河合作社已開發出9個系列12項農產品、注冊商標5個、綠色食品認證1個、小作坊證2項,不斷豐富產品種類,開展品牌建設。2022年關河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150.34萬元,為115戶農戶利潤分紅49.1萬元,戶均4200余元。依托合作社為村民穩定提供公益性崗位、臨時崗位47個,共向村民支付務工費用22.3萬元,人均4700余元。借助“統購包銷”協議,合作社全年向128戶農戶采購農副產品38萬元,戶均2900余元。收入水平的不斷上升直接帶動村民幸福感的增加。
“我起初就在合作社入了股,自己也在社里提供的就業崗位上干活,還向合作社流轉了幾畝地、銷售農副產品,幾樣加起來每年能從合作社那里增加一萬多塊錢收入。”村民謝發貴興高采烈地說。
聚焦鄉風和美,鄉村風貌提“淳”增“樸”
“毛義捧檄,躬履遜讓;臥冰求鯉,春茶冬發。”作為遠近聞名的孝子之鄉、毛義孝文化發源地,一個個孝廉故事在關河村代代相傳。
2023年10月,隨著關河村新村美麗鄉村建設完畢,坐落于新村的孝廉文化廣場也正式投入使用,向關河全體村民全天候開放。穿過廣場走進孝廉文化館,孝廉脈絡圖、孝廉典故、孝廉模范、孝廉童謠與家訓四大板塊依次鋪開,一行行文字與一張張圖片無不彰顯著關河孝廉文化之厚重。關河村充分發動“五老”人員、村民代表等群體參與全村孝廉文化的素材挖掘,確定每季度進行一次素材更新并開展一次孝廉宣講。下一步,除定期開展的“孝廉大講堂”以外,關河村計劃在每年八月底組織全村小學生參加一次孝文化專題講堂,作為村里給孩子們上的開學第一課,從早從小抓好孝文化教育。
前來參觀的關河“好媳婦”雷艷霜指著館內的展示材料笑著說:“文化館里有圖有字,既吸引人,又容易理解,大人小孩都能看懂,沒事的時候我就帶孩子來轉轉,希望能對孩子產生良好的熏陶。”(仇杰)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