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城鎮“組合拳”推進“一鎮一品”法治品牌建設
為助力“八五”普法,切實增強全民法治觀念,無城鎮充分發揮公共法律服務貼近群眾、服務基層的職能優勢,通過打造“一鎮一品”法治品牌——“濡須有法”潤無城,“和以解憂”惠民生 ,巧妙地結合了本地特色與法治精神,不僅豐富了法治文化的內涵,也為轄區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法治福祉。
整合資源,強化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無城鎮以目標定位清晰、特色舉措突出為原則,因地制宜、立足優勢資源,精心選取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法治品牌。依托1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7個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法治公園和法治文化長廊,充分發揮“百姓評理說事點”“解紛蕪憂”“涼亭議事會”“晚茶議事廳”等議事平臺,同時建立“紅‘鄰’無憂,眾‘治’成城”紅色網格品牌,整合小區黨群服務站、小區先鋒驛站、紅色議事廳等,依托“法律明白人”“藍馬甲”志愿者,在全鎮15個社區設立“民意收集員”崗位,負責收集群眾訴求,截至目前共搜集340條線索,均妥善處理。
創新形式,推動法治品牌深入人心。創新普法方式,以法治文化為引領,充分挖掘本土戲曲文藝資源。通過打造“法治戲曲”文化品牌,增強法治宣傳教育的滲透力和感染力。無城司法所利用“戲曲+法治”普法形式,為群眾開展“送戲下鄉,普法先行”活動,將普法宣傳與地方戲曲相融合,“戲曲搭臺,法治唱戲”,將普法宣傳融入接地氣、人氣旺的戲曲之中,借助法治戲曲推進鄉村法治文化建設,唱響民法典宣傳“好聲音”。無城鎮通過線上的“兩微一端”結合線下的“法律七進”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如萌娃學法講座、法治文藝演出、法治微電影展播等,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全力升級構筑更彰顯特色、更貼合實際、更行之有效的“一鎮一品”新格局。
注重實效,助推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無城鎮大力推動公共法律服務向社會治理末端延伸,充分發揮村社區扎根基層、貼近群眾、熟悉社情民意等優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實現公共法律服務有力覆蓋至村社區。無城鎮立足本地羽毛羽絨產業集聚勞資糾紛、轄區征地拆遷易發多發特點,加強涉企矛盾糾紛調處,防范化解風險,優化營商環境。加強司法所、派出所、信訪、綜治、調委會等部門聯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糾紛,既解“法結”又解“心結”,有力避免矛盾糾紛不上行、不外溢。無城司法所在全市率先設立“和以解憂”普調服務站,傾聽群眾訴求、普及個案法律、化解矛盾糾紛,真正做到普法宣傳“案前—案中—案后”一線貫通,切實解決百姓“急難愁盼”的“關鍵小事”,取得了“調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利用“和解亭”“法治亭”等特色設施,作為矛盾雙方坐下來協商、調解的場所,讓法治的溫暖和力量在這里傳遞,讓矛盾在和諧中化解,讓憂愁在法治中消散。(朱丹丹)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