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市劉渡鎮:打通道路“最后一公里” 架起群眾心中 “連心橋”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推動農村發展的關鍵環節。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在無為市劉渡鎮農林村得到了生動地詮釋。
原先的農林村基礎設施薄弱,村內未硬化的道路猶如鄉村發展的“攔路虎”,給群眾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然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實施,農林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積極作為,勇挑重擔,以實際行動為村民謀福祉。他們深入研究政策,立足農林實際,從一事一議、漁業發展、美麗鄉村、宜居村莊、高標準農田等各方面,多管齊下,積極謀劃;在申報過程中,他們精心準備項目材料,認真做好每一個細節,詳細闡述農林村的實際需求和發展前景,主動化身農林村的宣傳員和推介員,多方匯報,努力爭取,用汗水、真誠和決心,為農林村爭取到一個個農村建設項目;從而,為農林村的村容村貌初步改善及道路建設等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并且,他們知道,每一個項目都來之不易,是上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對農林村的關心,也是對農林村現任班子的信任;因此,在每個項目施工過程中,他們嚴格按照項目建設流程規范實施,從立項、設計、招投標、正式施工直到驗收等,每個環節都做到親力親為,工程質量、工期、各類紙質材料等均一絲不茍,獲得了各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的尊敬和上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肯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確保道路建設符合群眾的需求,兩委干部和工作隊廣泛征求群眾意見。他們深入農戶家中,聽取村民的建議和訴求,將群眾的意見融入道路設計和施工中。在施工過程中,他們還邀請村民代表參與監督,確保工程質量過關。這種以群眾為中心的工作方式,贏得了村民的廣泛贊譽和支持。
曾經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變成了如今平坦寬敞的水泥路或瀝青路,群眾的出行變得更加便捷。村民們看著嶄新的道路,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現在好了,出門再也不用走泥巴路了,下雨天也不用擔心弄臟鞋子了。”,村民們高興地說。而且,道路的硬化不僅方便了群眾出行,也為農林村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以前由于交通不便,農產品運輸困難,很多客商不愿意來農林村收購農產品;現在道路暢通了,農產品可以及時運出,吸引了更多的客商前來洽談合作,為農業增收、村民致富提供了保障,同時,也為鄉村振興及鄉村旅游等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綜上,三年多來農林村基礎設施的初步改善,不僅打通了全村道路的“最后一公里”,更架起了群眾心中的“連心橋”,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一致信任和好評。但農林村“兩委”班子和工作隊仍清醒地認識到,由于農林村在區位、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傳統歷史劣勢,雖然現在稍有改觀,但與兄弟村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他們肩上的擔子仍是任重而道遠的!他們已決心:將以基礎設施初步完善為契機,進一步加大項目籌劃及申報力度,爭取多方支持,不斷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找準方向,苦練內功,大力發展產業振興,壯大集體經濟,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為將農林村建設成為一個美麗富饒、文明和諧的新農村而不懈奮斗。(劉渡鎮 李羽)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