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安鎮:周末聊聊天,“襄”聚零距離
近年來,無為市襄安鎮以“黨建引領、服務升級”為核心,創新打造“周末聊聊天,襄聚零距離”黨建品牌,通過“五感法”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構建起黨群互動新場景,將黨組織觸角延伸至基層治理末梢,每周末定期開展“聊聊天”活動,讓黨員與群眾面對面交流,變“被動響應”為“主動服務”,破解了“服務感知差”難題,激活了基層治理內生動力。
織密平安網,筑牢安全防線,提升群眾安全感
開展反電詐宣傳“掃樓(遍訪)”專項行動,成功創建9個無為市級平安村。鎮綜治中心整合信訪接待、法律咨詢、心理疏導功能,實行“一站式”受理和閉環管理,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00余件。同時,以“安全生產月”專項活動為抓手,開展重大事故隱患排查整治,關停煙花爆竹無證銷售點2家,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踐行“楓橋經驗”,組織200余名鎮村干部開展入戶遍訪,收集群眾訴求并建立臺賬,實現矛盾糾紛“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創建微平臺,激發參與活力,提升群眾參與感
黨員干部通過“板凳會”“議事廳”等微平臺,將會議開到田間地頭、農戶家中,以聊天、話家常形式收集環境整治、道路提升等訴求,創新基層議事協商機制。例如,通過“民主議事長廊”修訂村規民約13份,引導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
賦能興產業,夯實富民根基,提升群眾獲得感
持續推進特色產業示范園建設,堅持“一村一品”發展路徑,鎮村集體經濟收入累計2634萬元。瓜蔞子種植、紫約藍莓等特色產業帶動200余戶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戶均年增收超3000元,逐步實現“產業強、農民富、鄉村美”的目標。
污水變清流,扮靚生態底色,提升群眾舒適感
以黑臭水體治理試點項目為突破口,整治垃圾填埋場并復墾還田,重現“繡塘春色”襄安古八景之一。啟動“千年古韻”鎮區風貌提升計劃,抽調150余名機關干部和村(社區)工作人員參與集鎮環境整治,推動“綠水青山”與“宜居家園”共融。
文化潤無聲,涵養文明鄉風,提升群眾幸福感
鎮史館全面對外開放,廣泛傳播襄安歷史與文化。通過增設健身器材與路徑,完成白鶴體育公園的提升,組織各類文化活動,開展送戲下鄉10余場,2024年“振興鄉村·廬韻新生”傳統戲曲惠民展演活動在“抖音”等平臺單條視頻播放量突破5萬人次,打破地域限制共享文化資源。同時開展“護苗綠書簽”、“經典誦讀”、“閱讀分享會”等,竭力打造“書香襄安”全民閱讀品牌,為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注入動能。
襄安鎮黨員干部將周末閑暇化做服務群眾的“黃金時段”,通過“周末聊聊天”活動深入田間地頭、走入群眾家中,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實干凝聚民心。從反詐宣傳到矛盾調解,從產業幫扶到文化潤澤,他們以“零距離”的姿態詮釋了“黨建引領”的深刻內涵,讓“連心橋”真正通達民心,將服務意識融入日常,將治理效能轉化為群眾可見可感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毛芳琴)
責任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