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安鎮:書韻傳薪火 新風拂鄉野
為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弘揚傳統美德,近日,無為市襄安鎮在金雞村徐氏祠堂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書韻傳薪火 新風拂鄉野”讀書分享活動。來自襄川中心小學東校區的23名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金雞村史館探尋鄉村記憶,漫步和美鄉村胡祠村感悟文明新風,最后在祠堂分享心得體會,以閱讀為媒,共同探索新時代文明鄉風建設之路。
探訪村史,傳承文脈
活動當天,23名襄川中心小學東校區的學生在老師和村干部的帶領下,首先走進了金雞村村史館。這座新建的村史館濃縮了金雞村的發展歷程,濃縮著一代代金雞人的鄉愁記憶。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孩子們通過一張張老照片直觀感受金雞村的由來與變遷。“金雞村始建于明朝初年,因村口一棵形似金雞的大樹而得名……”講解員娓娓道來,孩子們聽得入神。從村情村貌的演變到“金雞喬木”的故事,從傳統農耕生活到現代化農業發展,一段段歷史畫卷在孩子們眼前徐徐展開。
“這棵大金雞樹真的存在過嗎?”學生小麗好奇地問。
“據村史記載,金雞喬木不僅是村名的由來,更是我們金雞人艱苦奮斗、團結向上的象征。”村干部指著展板上的傳說故事介紹道,“相傳在明朝時期,一位先祖移居至此,發現村口有一棵特殊的'金雞樹',它枝繁葉茂,每到清晨,樹冠上猶如站著一金雞,熠熠生輝,于是村子得名'金雞'。這棵樹后來成為村落的象征,也激勵著金雞人奮發向上。”
“原來我們的村子有這么多故事!”孩子們感嘆道。
除了歷史傳承,村史館還展示了金雞村近年來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的新變化。通過新舊對比照片,孩子們直觀感受到村容村貌的巨大變遷,從泥濘小路到寬敞水泥路,從土坯房到小樓林立,鄉村振興帶來的美好生活正在這里生動上演。
漫步鄉村,感悟新風
離開村史館,孩子們走進和美鄉村胡祠村實地體驗。整潔的村道、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綠意盎然的小菜園,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在胡祠村,一道道別具特色的文化墻成為孩子們駐足的焦點。“百善孝為先”“鄰里和睦萬事興”,一則則通俗易懂的家風家訓躍然墻上,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完美結合。
“看,這和我們家墻上貼得不太一樣。”學生小梅指著一塊“移風易俗文明新風”宣傳牌說道。講解員詳細介紹了胡祠村近年來在紅白喜事簡辦、破除封建迷信等方面的創新做法,并引導孩子們思考身邊存在哪些需要改進的風俗習慣。
“我們村現在辦喜事都簡樸多了,錢省下來辦更有意義的事。”村民王阿姨笑著告訴孩子們,“你看村里的文化廣場、鄉村大舞臺,都是大家簡辦紅白事省下來的錢建的。”
在移風易俗文化展示區,孩子們認真閱讀各種文明新風尚的宣傳材料,對“文明婚喪”“節儉辦宴”有了更直觀地認識。
“我覺得不攀比、不浪費,做一個文明的小學生很重要!”學生小雨有感而發。
分享心得,傳承文明
隨后,在金雞村徐氏祠堂舉行了讀書分享會。祠堂內書聲瑯瑯,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分享一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我覺得勤儉持家很重要。”學生小紅說,“胡祠村王伯伯家辦喜事不鋪張浪費,把錢花在修路、建廣場上,方便了全村人。”
“我明白了尊老愛幼不僅是對家人,也要對村里老人好。”學生小剛補充道,“我看到很多同學都幫爺爺奶奶干活,我也要這樣做。”
“金雞村的過去很不容易,我們要好好學習,報答家鄉。”學生小明感慨地說。
“我覺得我們可以成立一個'小使者'隊伍,把文明新風帶到每個村。”學生小雨提出了倡議,獲得熱烈掌聲。
“祠堂不僅是家族的紐帶,也是文明的課堂。”鎮宣統委員在總結發言時指出,“今天的活動很有意義,孩子們通過了解自己村的歷史文化,親身感受移風易俗的重要性,這是對傳統家風家訓的最好傳承,也是對文明新風最生動的教育。”
此次活動是襄安鎮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一個生動縮影。在今后的工作中,襄安鎮將堅持黨建引領,以祠堂、村史館為依托,打造“家風家訓”展示墻,設立“鄉賢講堂”,定期邀請老黨員、鄉賢講述先輩故事,傳承優秀家風,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融合。
春風化雨潤無聲,在書聲瑯瑯與文化浸潤中,襄安鎮正書寫著新時代移風易俗、鄉風文明的新篇章。(毛芳琴)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