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合根:“父子”情深,跨越四十余載的雙向守護
人物簡介:
汪合根,男,1983年5月23日出生,安徽省蕪湖市無為市陡溝鎮裕興行政村寨口自然村村民,現從事建筑工作。
事跡簡介:
四十二年前,汪為全放棄婚娶,收養了襁褓中失去雙親的侄子汪合根,用青春擔起“父親”職責:背娃下地、夜驅蚊蟲、寒夜暖被,將其撫養成人。汪合根成家后,叔叔又主動照料孫輩,甚至晚年仍堅持勞作,只為減輕晚輩負擔。歲月流轉,叔叔汪為全患上阿爾茨海默病,記憶力衰退、情緒暴躁易怒。汪合根夫妻感念養育之恩,妻子趙華留守家中悉心照顧叔叔,監測病情、調理飲食,汪合根則在其住院時日夜守護。這對“父子”用四十余載的雙向奔赴詮釋人間真情——從青年放棄幸福收養孤兒,到晚輩寸步不離反哺病父,他們以超越血脈的堅守,書寫“愛與責任”的生命答卷。
正文:
命運轉折:襁褓孤雛遇“父親”守護
42歲的汪合根家住陡溝鎮裕興村寨口自然村。回望四十二年前,命運的陰霾正籠罩著這個襁褓中的嬰孩——作為普通農民的父親因意外驟然離世,兩個月大的他尚不知人事,母親也因家庭重擔和生活窘迫無奈改嫁。一瞬間,他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在生死邊緣徘徊。
彼時,正處談婚論嫁年紀的叔叔汪為全,望著啼哭的汪合根,心中滿是不舍與疼惜,他毅然放棄組建小家庭的幸福機會,將侄子攬入懷中,“我哥走了,這孩子就是我的命。”從此,這對特殊的“父子”,在風雨中相互依偎,開啟了人生新篇。寨口村的田間地頭也多了道奇特的風景:年輕的“爸爸”背著嬰兒下地干活,孩子的啼哭聲伴著鋤頭的破土聲回蕩在田野間。別人都勸叔叔再找媳婦,他總笑著搖頭:“小合根晚上要喝好幾次奶,哪家小姑娘受得了?”夏夜蚊蟲肆虐,他怕蚊香影響小侄子的健康,就把蚊帳裹在搖籃上,自己就搖著蒲扇整夜驅趕;寒冬臘月,他又擔心侄子冷得睡不好,就用毛巾把熱水袋裹好墊在侄子身旁,生怕把侄子燙著。當同齡人抱著自家孩子逗樂時,他懷里的“兒子”早已焐熱了他整個青春。
歲月同行:隔代接力共筑溫暖家
時光推移,汪合根逐漸長大,叔叔汪為全卻在操勞中日漸蒼老。2006年,外出務工的汪合根與趙華相識相戀,次年組建家庭。隨后,長女汪雅茹、兒子汪銘軒相繼出生,家庭的責任愈發沉重。叔叔心疼晚輩在外打拼不易,主動承擔起照顧孫輩的重任,讓汪合根夫妻能安心工作。他還是像二十多年前照顧小侄子一樣,細心地照顧著兩個孩子的成長,夜里耐心地哄睡,清晨五點就起床做飯,怕孩子燙著,總把粥吹涼了才一勺勺喂。
隨著事業蒸蒸日上,汪合根夫妻倆回鄉翻新房屋、建起大宅,夫妻倆沒有忘記孩子們口中的“爺爺”,建房時特意提醒工人預留了一個向陽的房間,待房屋完工便將叔叔從狹小的舊居迎入寬敞的新家。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叔叔的擔子也輕了不少,他為了減輕汪合根夫妻倆的負擔,學習村上種養殖大戶,開始從事稻蝦混合種養,獨自打理十幾畝田地。村民看到后,說道:“你們家合根現在出息了,你不就在家歇歇嘛?”“他夫妻倆有兩個孩子,掙錢也不容易,我現在還干得動,減輕一下家里負擔嘛”,叔叔笑呵呵地說道。
愛的回響:患難與共詮釋人間真情
正當日子漸漸好起來,生活也走上正軌的時候,疾病悄然打破了平靜。叔叔汪為全隨著年齡增長,患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同時小腦萎縮引發的阿爾茨海默病也日益嚴重。“讓爸住一樓吧,我就不跟你出門了,在家照顧他們”,妻子趙華默默地收拾著一樓房間,她選擇留守家中,悉心地照料一老兩小。生活中,趙華不僅要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還要定期檢測叔叔的血糖指數,并根據檢測情況控制他的飲食、陪同他進行鍛煉。在叔叔需要住院治療的時候,汪合根無論工程多忙,都會放下一切,日夜守護在旁。
病癥加重后,叔叔汪為全記憶力衰退、情緒暴躁易怒。有一次外出串門時,叔叔因病發迷路。天色漸晚,一直沒見到叔叔回家的汪合根夫妻心急如焚,在得知叔叔早已返程后,他們四處尋找,都沒有找到叔叔的蹤影,害怕叔叔發生意外的夫妻倆便立即報警求助。最終,警方通過監控在深夜十一點于鄰村路邊找到了叔叔汪為全。由于阿爾茨海默病無法治愈且會逐漸惡化,此后叔叔每次外出,汪合根夫妻都會輪流陪同。雖明知病情不可逆,但夫妻二人始終心懷感恩,即便沒有血緣關系,這份超越親生父子的情誼,讓他們從未有過絲毫放棄的念頭。
四十余載光陰流轉,當年襁褓里的嬰兒已成了家里的頂梁柱,那個放棄婚事的青年早已須發皆白,可他們掌心相貼的溫度,依然暖著彼此的生命。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卻用日復一日的相守證明:最深的愛,是把對方的命運扛在自己肩上;最好的情,是跨越歲月仍緊握的雙手。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