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安鎮:“蟾”產業激活鄉村動能 村企攜手鋪就共富之路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近年來,襄安鎮沈馬村立足特色資源稟賦,以黨建為引領、村企共建為抓手,創新探索“小蟾蜍撬動大產業”的發展路徑,成功開辟出一條“產業強村、集體增收、村民共富”的新賽道。
荒地“生金”:從廢棄窯廠到生態養殖基地
迎著初夏的微風,走進襄安鎮沈馬村蟾蜍養殖基地,數百萬只活蹦亂跳的小蟾蜍,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些‘金疙瘩’是我們村集體增收的新希望。”沈馬村書記劉潔指著養殖池介紹道。
這片占地50畝的養殖基地,曾是沈馬窯廠的廢棄荒地,一度被“一枝黃花”等外來物種侵占,糧食種植收成微薄。村“兩委”通過實地調研發現,這里地勢平坦、土壤氣候適宜,特別適合蟾蜍養殖。2024年,在鎮黨委支持下,村里先后赴江蘇連云港、河南周口等地考察學習,與沈丘縣志遠生態養殖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引進中華蟾蜍養殖項目。該項目于2025年1月動工建設,3月正式投苗養殖,將“生態包袱”轉化為“綠色財富”。
訂單“護航”:從市場風險到穩產增收
“以前擔心養出來賣不掉,現在企業包收購,我們只管專心養。”養殖大戶劉大哥的笑臉,折射出沈馬村破解銷售難題的智慧。針對蟾蜍養殖市場單一、技術門檻高的特點,沈馬村創新采用“訂單農業”模式:2024年11月與沈丘縣志遠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由企業提供優質幼體蟾蜍、全程技術指導,并按市場價保底收購。這種“產供銷”一體化的合作模式,既保障了蟾蜍存活率(通過專業技術解決蟾酥、蟾衣采集難題),又規避了市場波動風險,讓村民吃下“定心丸”。
聯農“共富”:從分散經營到多方共贏
“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賺錢,每月能多掙兩三千!”參與養殖的脫貧戶方大哥感慨道。沈馬村創新推行“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養殖大戶”模式:村集體負責土地流轉、基礎建設,大戶承擔日常管理,收益按比例分成。項目自3月投苗以來,已吸納40余名脫貧戶、困難戶就業,預計年產量達13萬斤。更可喜的是,依托村里40畝稻蛙混養的成功經驗(年收益約50萬元),蟾蜍養殖與黑斑蛙養殖在技術、管理上形成協同效應,進一步降低了產業風險。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攻克飼料配比、生態防控等技術難關,完善資金使用機制,讓小蟾蜍真正成為帶動村民致富的大產業。”劉潔書記表示。隨著養殖鏈條的不斷完善,沈馬村正以“蟾”為媒,書寫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鄉村振興新篇章。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