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鎮:全方位發展生態富民“水經濟”
水+種植,自然清水變經濟活水。本鎮因地制宜,鼓勵低洼地區發展稻蝦、稻漁、稻蟹綜合種養,目前50畝以上稻蝦、稻漁生態養殖面積共2500余畝,生態種養規模100畝以上的共8戶。圩區土壤多為潛育型青湖泥田土,耕作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對油菜、小麥、水稻等糧油作物種植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對部分適合荸薺種植的區域,落實引入荸薺種植技術指導,荸薺專用農機開發鼓勵政策,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水+養殖,閑置活水變增收好水。域內西河、永安河、郭公河和勞改河在蜀山境內形成了復雜的水系,總長達50-60公里,依托域內水系發達,河、渠、溝、塘星云密布的現實條件。各村鼓勵農戶、合作社承包閑置水塘,養殖鱸魚、胖頭魚、鰱魚等各種適宜本地生長的魚類,實現規?;⒖茖W化養殖,發展本地漁業。目前本鎮池塘水產養殖面積達到8000余畝,年產量1千余噸。
水+文旅,生態美水變發展金水。蜀山鎮文化底蘊深厚,每年六月六左右,常態化開展“龍舟賽”特色文化活動,吸引了各地游子返鄉。
注重修繕和維護依托西河而發展的黃姑老街,把保護傳統文化作為鄉鎮規劃建設發展的前置環節,泊山洞景區策劃歲月屐痕--“黃姑印象”系列展覽,生動描繪了黃姑依水而生的文化淵源,同時打造“臨湖侯國”“東漢毛義”“唐代黃姑”“家和萬事興”等本土文化IP。(王家穎)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