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市昆山鎮石門社區方村:改廁“小切口”撬動和美鄉村“大蝶變”
“一個土坑兩塊板,三尺土墻圍四邊”,這句略帶詼諧意味的俗語,曾是農村廁所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固有印象。簡陋的設施、刺鼻的氣味、臟亂的環境,不僅降低了村民的生活品質,更成為城鄉文明建設中的一塊短板。廁所問題,看似瑣碎,實則關乎民生福祉,是衡量鄉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無為市昆山鎮石門社區方村以“廁所革命”為突破口,通過精細化改廁工程和群眾性參與模式,將這一民生工程轉化為提升鄉村品質、激活內生動力的關鍵舉措,為和美鄉村建設提供了鮮活樣本。
群眾參與,激發內生動力
方村深知群眾是鄉村建設的主體,積極調動群眾參與改廁工作的積極性。通過“屋場會”“廣播會”等形式廣泛宣傳改廁政策,讓村民充分了解改廁的意義和好處。同時,組織村民到新改廁戶實地參觀,直觀感受改廁帶來的變化。
針對部分老人對衛生廁所的顧慮,村干部主動上門,耐心講解衛生廁所的使用方法,并承諾提供免費維修服務,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村民方奶奶起初覺得改廁麻煩,但在看到鄰居家改得干凈整潔又省事之后,主動申請了改造。她感慨道:“還是衛生廁所好啊,干凈又方便。”
此外,方村還推行“群眾監督員”制度,鼓勵村民對施工質量“挑刺”。這一舉措充分調動了村民的監督積極性,形成了“政府主導、村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共建格局。在改廁過程中,村民們積極參與,從選址到施工,都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確保了改廁工程的質量和效果。
從“臟亂差”到“凈美優”的蛻變
方村廁所狀況的改善,給村民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方村家家戶戶大多使用“旱廁”,由于沒有下水道,無法用水沖刷,廁所周邊臭氣熏天,臟、亂、差現象極為嚴重,成為方村最大的污染源。方大爺對此深有體會,他回憶道:“以前那旱廁,夏天蒼蠅亂飛,冬天冷風直灌,上個廁所都不得安生。”
如今,情況已大不相同。“現在上廁所干凈又方便,這改廁真是改到咱心坎里了!”村民方貴生一提起改廁,便難掩喜悅之情。改廁后的廁所,配備了沖水設施和化糞池,不僅沒有異味,而且使用起來十分便捷。方大爺也開心地說:“現在這廁所,跟城里的差不多,干凈又衛生,生活品質都提高了。”
方村的“廁所革命”,以小切口撬動大變革,從環境改善到民心凝聚,從設施升級到治理創新,不僅讓鄉村“面子”更靚、“里子”更實,更印證了“群眾的事群眾辦”這一樸素真理。當一處處潔凈的廁所成為鄉村新景,當一張張笑臉映照出幸福底色,這場由內而外的美麗蛻變,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書寫著新時代鄉村文明的生動篇章。(梅芹香)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