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店鎮宏林村:加強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
移風易俗,是社會進步的鮮明注腳,更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基石。2025年以來,宏林村以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抓手,錨定“破陳規、樹新風”目標,通過宣教引導夯基、示范引領聚力、規范整治提效,搭平臺、創載體、建機制,持續推動移風易俗走深走實,引導村民自覺摒棄陳規陋習、主動踐行文明新風,讓向上向善的社會風氣在鄉野間蓬勃生長。
建強組織網格,筑牢治理根基。宏林村堅持“一把手” 負總責、全員齊參與的工作機制,以全村網格化管理為依托,按自然村劃分治理單元,通過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推選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員擔任理事長,吸納村“兩委”干部組建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四會”組織,構建起鄉、村、群眾團體“三位一體”的移風易俗工作網格。層級清晰的組織體系,為各項舉措落地見效提供了堅實保障,讓文明新風的傳播既有“主心骨”,又有“毛細血管”。
完善長效機制,明確行為準則。宏林村推行負責人聯點、干部包村的網格化管理模式,結合村情實際制定《村規民約》,對紅白喜事操辦標準、禮金數額、宴席規模等作出具體規定,明確“喜事新辦不鋪張、喪事簡辦不擾民”的行為準則。同時,組織農戶簽訂《文明節儉承諾書》,將移風易俗要求轉化為村民的自覺約定,以制度剛性約束推動習慣養成,讓 “節儉光榮、浪費可恥”的理念融入日常。
多維宣傳引導,浸潤文明理念。宏林村堅持線上線下同頻發力,構建全方位宣傳矩陣,利用村級微信群推送移風易俗科普知識100余條,大喇叭每日播報新風尚倡議;線下打造主題宣傳欄20處,發放倡議書500余份、宣傳資料2000多份,讓文明標語抬頭可見、駐足可觀。結合“我們的節日” 系列活動,在春節、清明、端午等節點開展專題宣講20余次,用村民聽得懂的鄉音、喜聞樂見的形式,把“文明餐桌”“光盤行動”“文明祭祀”等理念講深講透,讓新風尚入腦入心。
激活實踐力量,延伸服務觸角。宏林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陣地,秉持“思想引領、道德教化、以文化人”理念,組建8支文明實踐服務隊,64名志愿者全年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節日主題服務等活動30余次,服務群眾600余人次。志愿者們化身“文明宣傳員”,走進田間地頭、農家院落,用拉家常、算細賬的方式,向村民講解大操大辦的浪費之弊、簡約辦事的實惠之處,讓志愿服務成為播撒文明的“流動窗口”。
選樹先進典型,凝聚正向能量。宏林村堅持“以榜樣樹標桿,以典型帶全域”,深耕“一約四會”作用,通過“好婆婆”“好媳婦”“五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挖掘身邊的孝老愛親、勤儉持家、鄰里互助典型。設立“紅黑榜”、召開道德評議會,對喜事簡辦、志愿服務等文明行為公開褒獎,對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陋習及時曝光。以“紅” 的示范引領、“黑”的警示約束,推動“好村風、好民風、好家風” 蔚然成風,讓真善美成為鄉村最動人的底色。
豐富活動載體,厚植文明沃土。宏林村充分發揮村“兩委”干部、“五老”人員、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落實責任分工,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通過走訪座談、院壩議事等形式,傾聽群眾訴求、回應百姓關切,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交流;在春節、清明等傳統節日,創新開展“鮮花祭祀”“絲帶寄哀思”等活動,用綠色低碳的方式替代焚燒紙錢等舊俗,讓傳統節日與現代文明和諧相融。
如今的宏林村,從餐桌到庭院,從節慶到日常,文明新風已悄然融入鄉村肌理,成為驅動鄉村振興的 “精神引擎”。(通訊員:張興宇)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