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魚燈亮出新氣象
春節將至,無為市無城鎮新民村的魚燈傳習基地里,八盞魚燈剛剛“凱旋”。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無為魚燈不久前參與了央視“2025年非遺晚會”的錄制。
長江之畔,魚米豐饒。舊時,勤勞的無為人利用長江水系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既種田又捕魚來維持生計,人們在春節慶賀魚糧豐收,祈求捕魚平安,通過傳統的魚燈民俗寄托著愿望和情感。無為魚燈沿襲千年,經久不衰,至今仍在江岸大地上流傳,見證著長江漁文化的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扎根在民間的藝術
此次作為無為魚燈代表,走上央視舞臺的魚燈隊,是無城鎮新民村的“八里魚燈”燈會。“無為本地玩魚燈的村子很多,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光是魚‘長’得不一樣,玩法也有差別,我們八里魚燈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個分支。”八里燈會會長任咸斌向記者介紹道。
無為魚燈,已有千年歷史。相傳北宋年間,包拯到陳州放糧回朝后,為大放花燈,曾普召全國各地向朝廷進貢花燈。當時,無為人敬獻了八條魚(魚燈),得到朝廷贊揚。就這樣,無為漢族民間舞蹈魚燈就保留了下來。
“過去,無為人每年春節都玩魚燈。玩魚燈的第一天叫‘開燈’,玩魚燈的最后一天叫‘收燈’。如村里遇有傳染病災、農作物蟲害等災患,一律按‘許愿還愿’的形式來玩魚燈,祈求平安。民間俚語有言:燒香打醮,抵不上紅燈一繞(紅燈指‘魚燈’)。”任咸斌說,到了今日,村里的傳統是每三年“大玩”一次,到時別的村也會“請燈”過去,從正月初一鬧到元宵才結束。去年春節,新民村組織了由魚燈表演者、鼓樂隊、護燈隊等組成的130余人的隊伍,一路走村串巷,浩浩蕩蕩,熱鬧的魚燈表演,讓十里八鄉的年味升騰,展示出傳統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近些年,無為當地陸續在一些燈會設立了“無為魚燈傳習基地”,讓更多人通過參觀、學習魚燈制作工藝與燈舞技藝,促進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
在新民村的傳習基地里,八盞魚燈分列祠堂兩側,每盞魚燈花色各異。任咸斌一一介紹道,從頭燈到尾燈,分別是金魚、鰉魚、鰣魚、鱖魚、鯉魚、鲇魚、鯽魚、黑魚,魚身上繪制吉祥圖案,有八仙的法寶,寓意子孫發達各顯神通;繪制梅蘭竹菊,寓意兒女滿堂,四季平安。魚燈都是手工扎制,竹子破開制成竹篾,制成魚形骨架,外面蒙以紗布,刷上一層膠水后,再用毛筆繪上魚眼、嘴、鱗和尾的圖案。這八只魚“長相”各異,傳承著中國民間傳統的審美趣味。“以往,魚燈用的是蠟燭和宣紙,現在都換成了紗布和電子燈,更安全,在夜色中也很有觀賞性。”
無為魚燈,最有特色的是舞蹈陣法,是模擬魚的生活習性加上人類想象創作出來的,表演者手執魚燈,在鼓樂聲中模仿魚在水中活動的姿態,舞蹈動作靈活多變,能夠排出“天下太平”“人口太平”“六畜太平”等造型。一只做好的魚燈,有數十斤重,光是舉起來就很費力,更別說上下舞動,耍出花樣來,一場表演中,也要幾個身強力壯的男子輪流來舞。
“無為魚燈能一代一代傳下來,也與本地的宗族文化有著密切關系,緊密的家族關系便于傳承和動員,讓魚燈的‘生存’有了天然的土壤。”任咸斌說道。
“守得住”還要“傳下去”
2011年5月,無為魚燈(燈舞)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八里村民、推動無為魚燈“復興”的傳承人任俊堂,被認定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無為魚燈穿越時間長河,自古沿襲至今,不僅“守得住”,還通過多元保護,激發出傳承活力。
“目前無為燈會組織共有20余個,分布廣泛,大都以魚燈所在的村子來命名,例如侯咀魚燈、黃雒魚燈、八里魚燈等。”無為市文化館工作人員沈云介紹,近年來,為完善無為魚燈資料庫,該館不斷挖掘整理無為魚燈的音樂、舞蹈、傳說等相關資料,整理印刷了八里魚燈的《八里任氏燈會燈譜圖文集》和侯咀魚燈的《樂譜》。2024年,編輯出版《無為魚燈》圖書,便于社會大眾收藏和研究,促進文化交流。
傳統魚燈工藝也曾面臨傳承斷層、后繼無人的困境。為加快培養無為魚燈人才隊伍,當地從各燈會組織中挖掘和培養后繼人才,讓傳承隊伍日益壯大,目前已有一名國家級傳承人、四名市級傳承人。同時,重點輔助完善八里魚燈、侯咀魚燈和黃雒魚燈三個分支組織機構和隊伍建設。“目前,我們也在手把手教幾個村中的年輕人,來傳承八里魚燈。我們還走進校園開設技藝課程,讓年輕一代更多地接觸、體驗魚燈藝術。”任咸斌說道。
在文化館、傳承基地開展魚燈培訓,在學校開設魚燈社團課……通過擴大培訓受眾人群,拓寬和增強非遺保護的社會基礎。當地文化部門還將無為魚燈與無為民歌融合,編排創新舞蹈《無為魚燈舞豐年》,讓非遺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各級政府、技藝傳承人和魚燈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下,無為魚燈在更多、更大的舞臺上熠熠生輝,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日前,無為魚燈從全國眾多非遺項目中脫穎而出,與北京泥人張、廣東英歌舞等130個地方非遺項目一道,入選國家非遺館舉辦的“過年——春節主題展”……
依傍著世代流淌的江水,舞動千年的無為魚燈,在江岸平原上代代相傳、歷久彌新,成為保護和傳承長江漁文化的鮮活范例,也在解讀著人與江水之間綿綿不息的情感故事。(記者 康麗)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