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用擔當詮釋敬業,以溫情傳遞奉獻
人物簡介:
李琴,女,中共黨員,1976年11月21日出生,無為市陡溝鎮田橋行政村田橋自然村村民,2018年至今在田橋村村委工作,現任田橋村計生專干。
事跡簡介:
田橋村計生專干李琴以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奉獻,詮釋著敬業擔當。汛期來臨,她帶頭巡邏堤壩查險情,組織婦女籌備物資,暴雨中又不顧自身安危封堵缺口,事后熬煮姜湯暖人心。丈夫患腸癌后,她白天忙村務,深夜查治療方案,記滿30多頁治療筆記,陪護時喂飯揉背,借錢治病。她兼顧家庭與工作,脫貧戶回訪、權益宣傳等事務從不松懈。從防疫一線到病榻陪護,從防汛戰場到日常村務,她用行動書寫責任,成了鄉親心中“踏實” 的依靠,以平凡之軀播撒敬業奉獻的溫暖火種。
正文:
在田橋村的日常里,總有這樣一個身影:防疫時是守村門的“鐵娘子”,防汛中是筑堤壩的“主心骨”,家中遇困時又成了“頂梁柱”。作為村干部的李琴,沒有驚天動地的誓言,卻用日復一日的堅守詮釋著敬業的分量,用危難時刻的挺身而出書寫著奉獻的溫度。她的故事,藏在寒夜值守的登記本里,浸在防汛堤壩的汗水里,融在病榻前的悉心照料里,更刻在鄉親們心里那句“有李琴在,咱就踏實”的信任里。
防汛救災:戰洪峰暖民心
2024年汛期來得早,李琴心里的弦從入夏就繃緊了。隨著防汛工作的部署,她第一時間響應號召,帶頭加入“防汛巡邏隊”。近一個月時間里,無論是大雨傾盆還是灼日艷陽,她都一寸一寸地巡邏著責任區的堤壩,細心查看是否有管涌、滲透等險情。她知道村里有幾戶老人挨著河道居住,房子也年久失修,讓她始終放心不下,于是在巡邏時敲開老人家門叮囑道:“大爺,要是下雨您就去村部住幾天,到時候我來接您。”老人拉著她的手說:“琴啊,你比親閨女還貼心。”
防汛物資籌備時,李琴主動聯系身邊的“小姐妹”,“防汛抗洪不僅是男同志的責任啊,是我們大家伙的責任啊!”在她的帶動下,農村婦女們齊齊上陣,清洗舊沙袋、裝填沙包、整理雨衣,就連手電筒的電池都挨個檢查一遍。在日常的防汛演練中,李琴也是學得最認真的一個,跟著技術員學用抽水泵,跟著老黨員熟記轉移路線,她還特意把村里的留守兒童和老年群眾的信息整理成表,將他們的聯系方式存進手機,“真有險情,這些人得先轉移”。7月,一場猝不及防的暴雨讓河水暴漲,倒灌險情迫在眉睫,警覺的李琴立即發動現場的村干部和村民一起用沙袋堵住缺口。待險情排除后,渾身濕透的李琴又馬不停蹄地組織婦女們熬煮姜湯,為防汛一線的大家驅寒。洪峰在前她沖鋒在前,民心所盼她暖意相伴,這場防汛硬仗里,李琴用腳步筑牢堤壩,用真心焐熱民心。
患難與共:侍病榻作脊梁
2023年5月,李琴的丈夫俞能勝被確診為腸癌中期,拿到診斷書的那一刻,李琴躲在醫院樓梯間哭了半小時,可擦干眼淚轉身,她已握緊了拳頭:“只要有一絲希望,我就不能放棄。”她白天照常去村委會處理工作,晚上熬到深夜查資料、打電話,從本地醫院問到上海專家,把所有能找到的治療方案都抄在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記了30多頁。最終選定上海腫瘤醫院后,李琴成了丈夫的“全職陪護”。化療期間,丈夫嘔吐不止、吃不下飯,她變著花樣準備清淡的流食,一勺一勺地喂給丈夫;夜里丈夫疼得睡不著,她就坐在床邊輕揉著他的背,給他講村里面、工作上的趣事轉移注意力。
有次醫院臨時通知繳費,她身上帶的錢不夠,于是瞞著丈夫跑遍上海的親戚家借錢,一雙舊鞋的鞋底都脫了膠。回來后,她不舍得買新鞋,又把鞋底粘起來繼續穿,卻笑著說:“沒事,這鞋不挺好,還能穿,咱省錢買營養品。”半年后,丈夫病情穩定,李琴卻沒松勁,她一邊按時帶丈夫復查,一邊把村委會的工作攬在肩上,脫貧戶回訪、婦女權益宣傳、秸稈禁燒巡查……剛回來那一陣子,她常常是早上五點起床做飯,送丈夫去輸液后又趕去上班,中午啃個饅頭繼續忙,傍晚回家還要接著做家務。丈夫心疼她:“你歇歇吧,我現在自己能行,你不用兩頭跑。”李琴卻總說:“你好好養病,我這邊可以的。”病床前她是溫柔依靠,崗位上她是堅實脊梁,她用不離不棄的堅守托住家庭希望,用步履不停的擔當扛起責任重量。
從防疫一線的寒夜值守到病榻前的溫情陪護,從防汛堤壩的踏浪逆行到日常村務的瑣碎奔忙,李琴用最本真的行動詮釋著“好人”的模樣:從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把每份責任牢牢扛在肩頭,把每份溫暖細細送入人心。身為妻子,她用不離不棄的堅守托舉家庭希望;作為村干部,她以步履不停的擔當踐行初心使命。“只要勤勞付出,日子總會越來越好”,這是她用30多頁的治療筆記、跑得脫底的舊鞋、堤壩上的姜湯寫就的信念,更是她用勤勞、善良與堅韌在田橋村播下敬業奉獻的火種——以平凡之軀立起榜樣,讓向上的力量溫暖每個煙火日常。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