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夢婕
無為剔墨紗燈,又名宮燈,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至今已有300余年歷史,被譽為皖地八大特產之首。2006年,無為剔墨紗燈成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傳承剔墨紗燈技藝 時不我待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步伐的加快,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出現了斷層甚至嚴重的脫節。如何讓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美育結合起來,使其得到繼承和發揚,一直以來都是湯溝中學美術老師呂夢婕在思考的問題。為了上好這節有關傳統文化的公開課,呂夢婕老師四處尋找有關無為剔墨紗燈的資料,了解到無為剔墨紗燈雖然具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但這項蘊含著當地所獨有的文化特色和獨創的傳統手工技藝的藝術發展之路卻并非一帆風順,由于受到歷史戰亂和災荒的影響,其工藝技術幾近失傳,這讓呂夢婕萌生學習剔墨紗燈技藝的強烈念頭,從此跟剔墨紗燈結緣。
呂夢婕找到了無為剔墨紗燈目前唯一的傳承人朱曉鐘大師,跟隨傳承人大師潛心學習。因家中有老人和孩子,并且每天都有教學工作和任務,呂夢婕只能擠出自己的周末和寒暑假的時間去學習。因為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呂夢婕特別珍惜,學習特別地認真刻苦,經常一畫就是十幾個小時。剔墨紗燈的技藝作為傳統的手工藝,十分復雜而且有比較大的難度,學習的過程也十分枯燥,但呂夢婕卻一直堅持學習,不論寒暑,十分有毅力。通過幾年刻苦的學習,以及對無為剔墨紗燈技藝不斷地鉆研,呂夢婕扎實又熟練地掌握了剔墨紗燈制作技藝。2018年初經蕪湖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批準,正式成為傳承人朱曉鐘大師的徒弟,這也是對呂夢婕多年艱苦學習的極大肯定,讓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有了使命感,并且也堅定了呂夢婕長期致力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無為剔墨紗燈的傳承與發展工作的決心,積極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作貢獻。
剔墨紗燈進校園 非遺文化薪火相傳
無為剔墨紗燈是安徽省本土文化中優秀的民間傳統美術,也是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的智慧結晶。多年傳統技藝的學習讓呂夢婕想到,何不把這種具有本土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引入校園呢?2018年5月,通過和校領導的積極溝通,在湯溝中學校方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湯溝中學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無為剔墨紗燈引進校園,成立剔墨紗燈藝術工作坊,開設剔墨紗燈藝術社團,呂夢婕任指導教師。
剔墨紗燈技藝的特色是紗上彩繪,在紗上作畫并非易事,傳統的剔墨紗燈,需要制作者具備多年的工筆畫基礎,而大多數學生“零基礎”怎么辦?呂夢婕積極探索,著眼于促進學生興趣、需要和特長的個性化發展,再結合學校的具體特點,積極將傳統非遺文化融入中學美育課堂教學中,并結合學校美術教育教學的實際,將繼承和創新緊緊連在一起。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一定的創新和改良,不是以工筆入畫,而是以學生們喜歡的形式,比如說卡通畫、裝飾圖案等來進行創作,創新又給學生們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以此激發學生對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的喜愛之情,認識并能尊重我們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從而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以達到教育傳承的目的。
讓剔墨紗燈的“燈火”永不熄滅
自2018年以來剔墨紗燈藝術工作坊常年開設剔墨紗燈課程,呂夢婕又帶領工作坊的學生們,積極參加省市級的各類展覽展示,組織各類非遺進校園的活動。呂夢婕也積極參加各項公益文化活動和非遺傳承的展覽和民俗活動。每一次的活動都是有意義的非物質文化的展示,通過這樣的活動,為喜愛無為剔墨紗燈的人們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同時也起到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無為剔墨紗燈的重要作用,以此來吸引廣大市民和廣大文藝愛好者、繪畫愛好者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的活動中來,使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剔墨紗燈的傳承與發展。
目前,湯溝中學剔墨紗燈傳承與創新校本課程項目已啟動,呂夢婕任項目負責人,積極帶領和組織教師們對剔墨紗燈傳承與創新校本課程進行開發和研究。未來,剔墨紗燈的課程不僅僅是在社團內開設,更希望能結合學校本身的特色,把它普及到校園,讓更多的學生進入到這樣的課程里。在讓中學生們零距離感受非遺文化魅力的同時,又能夠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呂夢婕也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夠讓更多的中學生真正樹立起傳承的意識,也真心愛上這門民間美術。把“燈”留住,讓剔墨紗燈的“燈火”,永不熄滅!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