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敬芝:4年駐村扶貧路用真心打造百萬富裕村
童敬芝,男,1974年09月出生,自2017年4月擔任無為縣蜀山鎮關河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他以“黨支部+種養殖大戶+貧困戶的模式,成立全市首家村集體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售賣關河特色農產品茶葉和粉絲,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和村集體經濟增收,2019年底實現全部139戶貧困戶395人全部脫貧,提前1年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他堅持走“三產”融合和可持續發展之路,共開發茶葉、粉絲等9個系列農產品,并全部成功進入國家扶貧產品目錄;注冊商標5個、申請綠色食品認證1個,建成種植基地1個168畝(周邊帶動農戶種植300畝),茶葉加工廠房670平米,改造粉絲廠房130平米,擬申請2個產品生產加工許可證。共銷售農副產品達343萬余元,實現利潤52.9萬元,為貧困戶增收63.18萬,將一個昔日的貧困村打造成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25.29萬元的富裕村。
腳踏實地注真情 真抓實干助脫貧
“用真心、帶真情、真扶貧、扶真貧”,童敬芝同志自2017年4月擔任無為縣蜀山鎮關河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以來,就始終貫徹落實省、市、縣委關于扶貧選派干部的職責,時刻把群眾視為親人,帶著感情進村入戶,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扶貧干部的責任與擔當,帶領關河村貧困群眾一步步踏實地行走在脫貧的光明大道上。在駐關河村48個多月1460多個日日夜夜里,童敬芝同志累計走訪貧困戶2200多次,先后為劉加金等36戶送醫送藥、大病報銷、慢性病申報等500多次,幫助貧困戶節約費用5.2萬元;在市公管局的支持下,共爭取項目11個,資金282.07萬元;采用“黨總支+種養殖大戶+貧困戶”模式成立集體合作社,幫助貧困等銷售農副產品343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2020年達到125萬元。
用真誠去感動群眾
不深入不知情,不調研不知難。剛到村的第一天,童敬芝發現工作不是自己所想像得那么簡單,貧困人口基數大、集體收入乏力、農業產業結構簡單、基礎設施薄弱等等問題紛紛呈現在他的面前。怎么辦呢?童敬芝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而是與村兩委班子一道,鉚足了勁地想計劃、謀思路。那一個月里,他沒有一刻休息,白天深入到田間地頭了解農業生產情況,晚上又到老黨員老干部家里進行座談,征求建議和意見,最后形成了明確的扶貧工作目標。
從蕪湖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無為縣分中心負責人到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隨著工作角色的深刻轉變,童敬芝在村兩委班子的支持下,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逐步掌握了村里的基本情況。他深入走訪困難戶、大病戶、殘疾戶等了解貧困群眾情況,走訪個體老板、種養能手、老黨員等了解村級經濟發展情況,先后走訪貧困戶2200多戶次,其中邊緣戶近120戶次,走訪群眾3000人,真實地掌握了貧困群眾的現狀和實情。
在一次走訪中,童敬芝了解到農戶黃太銀因為夫妻雙方患癌癥手術治療,使全家陷入了困境,為此他又先后7次深入到黃太銀家,以及周邊群眾家和他夫妻治療的醫院了解情況,取得詳細的第一手資料。在召開村民小組會議通報對黃太銀家走訪情況時,參加會議的同村民組群眾異口同聲地說駐村工作隊做得非常細致,這些情況他們掌握的都沒這么清楚。得益于扶貧工作隊的細致工作,該村先后將朱建宏、周萬云等戶順利納入到貧困戶序列,在當地群眾中產生非常好的影響,稱贊扶貧工作隊是扶真貧、真扶貧。
用真心去服務群眾
駐村以來,他想方設法地幫助群眾解決各類實際問題。針對村級基礎設施薄弱問題,他主動通過市局領導協調、幫助,共建設爭取項目11個,資金282.07萬元,到賬資金232.07萬元。先后建設完成了關河村部的改造工作、關河新小圩二期加固項目、關河關石路路燈建設項目、關河沿山合作社茶葉加工廠房建設以及設備購置項目、徐田孫村的道路硬化和改造項目、村部文化墻的建設、粉絲廠房改造等一大批急需新建的項目;針對貧困戶醫療負擔重問題,先后為劉加金等36戶辦理了大病報銷手續和購買慢性病藥品500次,幫助貧困戶節約費用5.2萬元。
溫暖體現在細節中,正是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讓童敬芝在扶貧工作中收獲了很多的感動,更讓何心安等貧困戶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和關懷。2018年7月,貧困戶黃太友突發疾病,需要立即送醫就診,正在村里走訪的童敬芝得到消息后,二話不說立即開車送何心安去縣醫院,在縣醫院檢查后,得知需要送到上面的大醫院治療后,他又驅車近200公里,送黃太友到安醫附院就診,并為黃太友辦理了住院、檢查等手續。“如果不是童書記,我恐怕已經不在了,童書記可是我的大恩人啊。”黃太友逢人便說。
利用家住縣城的便利,童敬芝經常為朱建宏等30多戶貧困戶購買慢性病藥,幫助他們節約費用3萬多元;多次協調民政和新農合等部門,幫助丁祖信、張鳳云等辦理了慢性病卡,平均每年節約醫藥費近90%以上。“這些事情對駐村工作隊來說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對于一個貧困家庭來說卻是天大的事。”童敬芝這樣說道。通過真心實意地為困難群眾辦理這些實事、難事,扶貧工作隊的工作贏得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2020年初的戰疫中,從正月初三開始連續50天在一線,從一次次給武漢回來隔離的群眾送米、送菜、送藥,到值夜班,到處留下他的身影。在2020年的抗洪搶險中,7月18日強降雨開始,他連續48小時沒有睡,冒著雷電、黑夜和急流的山洪,從帶領黨員群眾堵漏搶險,到連夜挨家挨戶轉移群眾,再到聯系救災物資安置群眾。從18日夜里到19日共轉移群眾169人,沒有出現一個因洪水死亡、發生危險的現象。
用真招去帶動群眾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針對當地特色農村產品銷售難問題,童敬芝利用扶貧工作隊發展村集體專項資金10萬元為啟動資金,以“黨總支+種養殖大戶+貧困戶”的模式,組織成立了“無為縣關河沿山種養殖綜合專業合作社”,引導和吸引貧困戶和其他農戶積極參與,實現抱團發展。合作社的成立以來共開發9個系列農產品12個、注冊商標5個(其中3個正在審批)、申請綠色食品認證1個,建成種植基地1個168畝(帶動周邊農戶種植300畝),新建茶葉加工廠房670平米,改造粉絲加工廠房210平米,并購置了茶葉和粉絲加工設備,擬申請了2個產品生產加工許可證。極大地促進了關河村特色農產品的種植和銷售,有效地增加當地群眾收入。
童敬芝還十分注重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效應,用品牌去塑造形象,拓展銷售渠道。通過智慧無為、無為網、微信等平臺進行廣泛宣傳,并通過蕪湖市農產品展銷會、蕪湖市電視臺幸福路愛心扶貧驛站、蕪湖和無為縣神州買賣提信息網進行銷售。在利潤分成方面,按照貧困戶、合作社和村兩委8:1:1進行分成,以確保貧困戶利益最大化。截至2020年底,合作社共銷售農副產品總金額達343萬元,實現利潤52.9萬元,帶動貧困戶增收61.83萬元,其中務工收入14.3萬元,22戶,戶均6500元;銷售農副產品增收10.23萬元,45戶,戶均2273元;利潤分紅37.3萬元,121戶,戶均3082元。村集體收入2017年為10.14萬元,到2019年村集體收入達66.34萬元,2020村集體收入突破100萬元,達到125.57萬元,是全市唯一一個經營性收入占主導的村,關河村因此獲得蕪湖市獎勵產業發展資金50萬元。3年來關河村先后獲得了無為市文明村、蕪湖市文明村、蕪湖市先進黨總支,2020年獲得安徽省鄉村治理試點示范村、2020年8月獲得了2019年度“安徽省特色產業扶貧十大示范村”稱號。
扶貧永遠在路上,但未來可期。目前,童敬芝與關河村兩委班子一道著手謀劃長遠,打造堅實的扶貧助困載體。據了解近期該合作社在做好茶葉、粉絲的種植、加工和銷售的同時,根據關河地形特點引進了太空蓮的種植、加工,試點種植了墨西哥玉米草等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希望通過抓住鄉村振興這一契機,依托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4A級景區泊山洞、佛教圣地西九華等景點為中心,充分挖掘“毛義故里”這一歷史典故,全力打造“孝文化”,逐步開發關河老街、鉛山洞、關河漢神墩等景點,促進鄉村休閑旅游;優化鄉村環境,留住綠水青山,打造宜居宜游美好鄉村,擴大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手段,提高關河知名度和美譽度,為下一步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