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蘭:齊家美以孝 立世親為貴
人物簡介:張炳蘭,性別,男,1963年7月出生,群眾,當前居住于無城鎮太平社區銀杏苑小區平房。
事跡簡介:張炳蘭,和弟弟張炳春居住于銀杏苑小區平房。在長達十幾年的時光里,他的家庭遭遇了一連串的不幸。張炳蘭兄弟的父母去世后,照顧身患肢體一級殘疾的弟弟的重任全部落到了張炳蘭夫妻的身上。張炳蘭自己也身患殘疾,但仍然堅持打零工,維持基本的家庭生活。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獨自承擔起照顧和護理弟弟及女兒的全部職責。在照顧親人的過程中,他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臟,不惜錢財,給身患重病中的弟弟以真切的親情和人道的關懷;多年來陪護弟弟治療和養護,鼓勵弟弟戰勝疾病痛苦,樹立生活信念。
正文:
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類倫理道德的基石,是家庭相處的根本,是社會文明和諧的支柱。秉承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無城鎮太平社區,就有這樣一個孝老愛親的典范——張炳蘭。
張炳蘭,出生于1963年,那時候農村家庭經濟生活普遍比較困難,他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深知父母將兒女養育成人所付出的千辛萬苦,所經歷的千難萬險,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他關心父母衣食住行,盡心盡力盡責,讓父母豐衣足食安度了晚年;他常說“百善孝為先”,身體力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弘揚孝老愛親的精神,為促進和諧社會做出了貢獻。
張炳蘭,和弟弟張炳春居住于無城鎮太平社區銀杏苑小區平房。在長達十幾年的時光里,他的家庭遭遇了一連串的不幸。張炳蘭兄弟的父母去世后,照顧身患肢體一級殘疾的弟弟的重任全部落到了張炳蘭夫妻的身上。張炳蘭自己也身患殘疾,但仍然堅持打零工,維持基本的家庭生活。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獨自承擔起照顧和護理弟弟及女兒的全部職責。在照顧親人的過程中,他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臟,不惜錢財,給身患重病中的弟弟以真切的親情和人道的關懷;多年來陪護弟弟治療和養護,鼓勵弟弟戰勝疾病痛苦,樹立生活信念。
肢體一級殘疾的弟弟因長期臥床身患多種疾病,大小便失禁,長期服用藥物導致病情惡化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當時,張炳蘭在大江劇場洗澡堂做服務員,忙完本職工作后總是匆忙回家照顧弟弟。但屋漏偏遭連夜雨,張炳蘭的女兒才5歲時,他的妻子由于長期對生活不能自理且智力如兒童的弟弟的照顧,受不了這種家庭環境,選擇了離開。
在這種生活狀況下,太平社區組織和領導給予他及時的關懷和照顧,幫他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盡管如此,獨自支撐起這樣一個家庭,所面臨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弟弟癱瘓在床,他體諒弟弟的難處,承擔起弟弟所有醫治費用的同時,還悉心照料起年幼的女兒,堂堂男兒獨自擔負照顧女兒、護理弟弟的全部職責。大小便的清理、揉肩捶背、洗澡擦身的日常護理他都是親自動手,為了讓弟弟呼吸新鮮空氣,他經常扶著弟弟到窗口邊曬太陽,看看電視,怕弟弟生褥瘡,他每天如一日地給弟弟按摩擦洗。他愛弟弟,只要弟弟活著,他吃苦、受累也心甘情愿。女兒長大,上學所需的所有費用,都是他通過打多份零工,省吃儉用辛苦攢起來的。
在照顧自己弟弟和女兒的同時,也以“老吾老及人之老”之心關愛幫忙有困難的鄰居老人。一天,他接到鄰居的求助,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朋友,獨居家中、八十多歲的母親突發中風,急需送醫院救治,盡管這位朋友與他平日沒有往來,但他在安撫朋友的同時,以最快的速度趕到老人家中,將老人送到醫療條件較好的醫院治療,并墊付門診費和押金,直到病人的親屬趕來才離開。由于救治及時,老人得以康復,目前生活完全自理。
張炳蘭孝老愛親的事跡感動著他的親人、同事、鄰里,是當之無愧的好人。雖然沒有做出什么大事,但凡有他出現的地方就總有溫情流露,他在平凡的生活中用真情詮釋了孝老愛親。(何曹群)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