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斌生:我在家鄉種水稻,帶領村民共創收
人物簡介:裴斌生,男,37歲,牛埠鎮柏楊村民兵營長。
事跡簡介:2018年開始從事農業生產,種植水稻,成立家庭農場,承包面積150畝,始終堅持全程機械化作業,帶動周邊種植大戶改變模式,增產創收。2021年成立合作社,合作社面積約2000畝,帶動柏楊村200余戶增產創收,帶動柏楊村貧困戶21戶28人增加務工收益。2022年成為蕪湖市“智慧蕪湖大米”生產示范基地,2023年成為蕪湖市“智慧蕪湖大米”千畝方生產示范基地。
正文:
在中國廣袤的田野上,農業不僅是糧食和物資的源泉,更是承載著億萬農民希望與夢想的基石。自古以來,農業就是國家穩定和人民安康的保障。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業也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化農業、智慧農業逐漸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新引擎。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一個普通的農業創業者,懷揣著對土地的熱愛和對農業科技的信仰,開始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2018年,我踏入了農業生產的領域,成立了自己的家庭農場。當時,我承包了150畝土地,面對著一片待耕耘的沃土,心中充滿了既激動又緊張的情緒。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對自然的承諾,對社區的責任。因此,我下定決心,要采用全程機械化作業的方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同時也為周邊種植大戶樹立一個現代化農業的典范。
創業初期的挑戰與收獲
在創業初期,我面臨著種種挑戰。土地需要改良,機械需要購置和調試,還要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我記得那時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星星點點才回家。雖然辛苦,但每當看到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心中就充滿了成就感。
通過不懈的努力,我的家庭農場逐漸步入正軌。全程機械化作業不僅提高了效率,還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如何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和產量。我開始嘗試引入智能化設備,比如無人機進行田間管理,以及使用智能灌溉系統來確保作物得到最適宜的水分。
合作社的成立與影響
隨著家庭農場的成功,我看到了更大的可能性。2021年,我成立了合作社,希望能夠將我的經驗和模式推廣到更廣闊的區域。合作社的成立不僅帶動了周邊種植大戶的改變,還讓柏楊村的200余戶農戶實現了增產增收。
我特別關注那些貧困戶,他們中的許多人因為缺乏技術和資金而無法改善生活。我主動邀請他們加入合作社,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教授他們現代農業技術。通過這種方式,21戶28人逐漸增加了務工收益,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智慧農業的推廣與示范
2022年,我們的努力得到了認可,成為了蕪湖市“智慧蕪湖大米”生產示范基地。智慧農業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一種全新的農業發展理念。我們通過安裝傳感器、使用大數據分析,實現了對作物生長環境的精準控制。
成為示范基地后,我們吸引了大量的參觀和學習者。我樂于分享自己的經驗,希望能夠激勵更多的人投身于智慧農業,共同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合作社的成立與影響
合作社的成立,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商業上的擴展,更是一個實現社會價值的平臺。我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眾人拾柴火焰高。因此,我積極與村里的其他種植大戶溝通,鼓勵他們加入我們的行列,共同學習和采用現代化的農業技術。
通過合作社,我們實現了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種植大戶們開始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形成了一個團結協作的集體。我們一起引進了先進的種子和肥料,一起研究市場動態,一起探討如何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和產量。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整個柏楊村的農業水平,也讓村民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
智慧農業的推廣與示范
成為“智慧蕪湖大米”生產示范基地,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榮譽,也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開始嘗試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通過安裝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控土壤濕度、溫度、光照強度等數據,這些數據經過分析后,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科學的種植決策。
我們還引入了無人機和衛星遙感技術,用于監測作物的生長情況和病蟲害的發生。通過這些高科技手段,我們能夠更精確地進行田間管理,減少資源浪費,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也為其他農業從業者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展望未來,我計劃繼續擴大合作社的規模,引進更多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我相信,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創新,我們能夠實現農業的高效、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同時,我也希望能夠通過合作社,為更多的農民提供就業機會,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農業的未來是光明的,我期待著在這條道路上,與更多的人一起前行。
責任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