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晶晶:久病榻前有“孝女”,貼心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
汪晶晶,群眾,無為市鶴毛鎮漢橋行政村汪橋自然村村民,1993年8月23日出生。常言說:“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滿和睦、社會進步發展的基石。《論語.學而》中就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的說法,也有“父母在,不遠行”的警句。讓父母豐衣足食過幸福晚年,身體力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面對癱瘓在床的母親,她不離不棄、盡心竭力照顧,“90后”的她用柔弱身軀支撐著家庭。本村的村民只要一提起她,都會豎起大拇指點贊說:“這個小姑娘真不錯!”汪晶晶表示:“做女兒的為母親盡孝心都是應該的,她養我小,我養她老,她還在我身邊,就是我的福氣。”
心中有責勇擔當——肩負重擔
汪晶晶的父母是淳樸老實的農民,一直在家里務農,在女兒的幫助照顧下,生活得還算幸福。意外就像夏天的暴雨,怎么擋都擋不住。兩年前,母親因腦出血住進了醫院,經過治療后,母親保住了性命,但癱瘓在床,基本和植物人差不多,生活無法自理,吃喝拉撒都需要照顧。因父親患有智力殘疾,妹妹患有矮小癥,結婚育有一子,孩子還小,無法勝任照顧母親的重擔,汪晶晶主動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
母親無法自主進食,身上插了食管和喉管,看到母親日益消瘦,她心急如焚。一大早,汪晶晶就開始在廚房忙碌,切菜、打雞蛋,做好流食,一針一針注射到母親的食管里,一日四餐……這是母親患病生活無法自理汪晶晶貼心照顧她的一個瞬間,也是兩年來循環往復、始終踐行“孝老愛親”的生動縮影。
“90后”的她耐心細致照顧母親
為了方便照顧母親,汪晶晶在母親床榻旁支了一張小床,不分晝夜地照顧著母親。每天她都要按時給母親抽喉管、做流食、喂藥、擦洗身子、端屎端尿,癱瘓在床的母親身上沒有一處褥瘡,干干凈凈。
汪晶晶給母親吸完口中的痰后,看到母親的眼角處有異物,拿來濕毛巾給擦掉。兩年多來,照顧母親汪晶晶已然得心應手。母親沒有知覺,每天左手都攥成拳頭不放開,如果不給她勤擦洗,手掌心就會有味道,特別是在她發燒后掉皮的時候,更要勤擦洗,有時還用酒精擦洗。母親長期不張嘴,嘴里容易有味道,她每天都用濕布給母親清洗口腔。“累點算不了什么,天天看著她我心里就很踏實。”汪晶晶說著。
親戚、朋友、鄰居們都對汪晶晶照顧母親的做法贊不絕口,都說她對母親的關心、照顧不是一般的精心、細致。有人問起為什么不請人專門護理老人時,汪晶晶笑了笑說:“從來沒有想過。我從小對父母的情感很深,母親躺在床上不能動,我心里很難受,恨不得去代替她。我覺得,母親病了就該子女照顧。這幾年我都已經習慣了,每天和母親說說話,幫母親翻翻身。要是母親不在,我的生活也就沒意思了。”村里的老黨員汪方紅說起汪晶晶連連豎起大拇指,“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癱瘓在床的母親,還有‘老好人’的父親,實在太不易啦。都說現在不孝的人太多了,大家都應該以她為榜樣,向她學一學,看看人家是怎么照顧父母的。”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汪晶晶懷著一顆感恩之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也為廣大村民樹立了孝老愛親的典范。“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希望大家都能趁父母還健在時,多關愛父母,多多體貼父母,讓他們的晚年多一份幸福,少一份煩憂。”汪晶晶說。
責任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