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業貴:平凡農婦悉心照顧癱瘓丈夫 27年用愛撐起一片天
人物簡介:張業貴,女,1968年7月出生,漢族,小學學歷,無為市泉塘鎮郭巨山村村民。
事跡簡介:張業貴是無為市泉塘鎮郭巨山村的一個普通村民。1997年,張業貴的丈夫因為車禍導致高位截癱。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張業貴一個人照顧公婆、癱瘓丈夫和年幼的孩子,仿佛整個世界的重量都壓在她一人肩上。但困境沒有讓她退卻,卻激發起她掌舵家庭之船在風雨中前進,和命運抗爭的勇氣和力量。27年來,她辛苦持家,照顧殘疾丈夫,端水送羹,侍奉雙親,無微不至,撫育孩子長大成人,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孝老愛親之歌。
正文:
一聲霹靂撕晴天
家住無為市泉塘鎮郭巨山村的張業貴原本家庭幸福,丈夫童天勛在外開貨車掙錢養家,她在家相夫教子,夫妻二人相敬如賓,恩愛相守,一家人生活簡樸,和和美美。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一場事故讓這個本該一直美滿幸福下去的家庭陷入飄搖風雨之中。1997年,正在外邊開貨車的丈夫途經劉渡鎮時,被對向車道逆行的一輛大貨車撞上,導致脊椎以下高位截癱,喪失了勞動力。聽到這一噩耗時,張業貴只覺得天都要塌了;而正在田里干活的公公在知道這一消息時,整個人都蒙了,他經不住這起事故的沉重打擊,不久也一病不起。家里的頂梁柱倒了,上有臥床老人,下有未成年的孩子,中間還有癱瘓在床的丈夫,高昂的醫療費用也給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如山的重擔都壓在了年僅29歲的張業貴一人肩上。
一副弱肩挑重擔
面對眼前的困境,張業貴沒有終日以淚洗面,她嚴詞呵斥了別人“離婚再嫁”的非議,一人挑起家庭的重擔,從頂起“半邊天”到撐起“整片天”。她每天一大早便起來燒飯,先送孩子上學,再給公公和丈夫送去早飯,然后把一家的衣服洗好曬干,還要到村里的農場干活。忙碌到夕陽斜照之時,她才拖著疲憊的步伐去接孩子回家和做晚飯。每天都是在服侍好公公和丈夫后,她才草草對付了晚飯。每天除了給丈夫喂飯喂水、擦拭身體,還要早出晚歸為家里謀生計,農忙時起得更早了,閑暇時就在附近打零工貼補家用。
張業貴的孩子聽話懂事。當同齡的孩子在校園玩耍時,他能夠體諒母親的辛勞,在課余時間會幫母親干些簡單的家務活。周邊的鄰居們時常會看到,年僅8歲的孩子在房前洗衣服或淘米洗菜。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張業貴難以再輔導孩子越來越難的功課。但在張業貴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能夠自主學習,學業不需要她多操心。在母親的熏陶下,孩子也培養了吃苦耐勞、勤勉踏實的良好品質,在成家立業后,一家人的經濟條件有所改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一生一世相廝守
2014年,公公因病去世,后來孩子在外成家立業。家里常常只有他們夫妻二人;20多年來,二人一直相敬如賓、不離不棄。在張業貴的悉心照料下,原本高位截癱的丈夫已經能自己推輪椅出行了。多年來的辛勞終于有了收獲,正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27年不離不棄的堅守與付出,張業貴的滿頭青絲已有白發的蹤影,歲月的痕跡也早已爬上她的額頭、眼角。但她從來沒有抱怨命運的不濟,總是將笑容留給家人。
敬老愛幼、淡泊從容是張業貴所奉行的人生箴言;孝行天下、崇德向善是他們一家人相濡以沫,共同譜寫的和睦信條。在艱辛困苦之時,他們相扶相持、共渡難關;在漫漫的人生旅程中,那些數不盡、道不清的點點滴滴匯聚成樸實而又精彩的厚重歲月。歲月靜好,度細水流年。張業貴,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二十多年來悉心守護,用執著親情締造出至善至美的溫情故事,以實際行動詮釋著純良家風,為她的家庭積攢下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