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新:愛崗敬業守初心 情系鄉村志不改
人物簡介:何成新,男,1972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無為市襄安鎮沈馬行政村五房自然村村民。1989年起隨父學醫,1992年赴無為縣衛生學校全日制學習兩年,1995年在無為縣劉渡鎮衛生院從事臨床診療兩年,1998年赴銅陵市人民醫院外科進修一年,2002年獲得六安衛校函授班社區醫學大學畢業證書。1999年至今在無為市襄安鎮沈馬村衛生室擔任村醫。
事跡簡介:何成新,一直潛心于社區衛生醫學的學習,在襄安鎮沈馬村擔任村醫的20多年里,一直“扎根農村、堅守初心”。何醫生從未發生過一起病員投訴以及醫療事故,他經常加班到深夜,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無論接診還是巡診,無論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只要病人需要,隨叫隨到。疫情發生的兩年多時間,始終服從上級安排,不避風險,參加每一次的核酸檢測,還利用間隙投身到高速收費站、疫情隔離點、村口檢查點值守。
正文:
村民醫生是億萬農民群眾的健康守護人,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村醫也是鄉村地區基層醫療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他們承擔著鄉村居民的基本醫療需求。何成新就是這樣一位扎根基層二十余年的村醫。
愛崗敬業,恪盡職守
從醫30多年,何成新的醫德口碑似河水源源流長。他視解除病人痛苦為己任,把病人滿意作為衡量服務的重要標準,用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贏得了患者的信賴與感動。自1999年擔任村醫以來,何醫生從未發生過一起病員投訴以及醫療事故,他經常加班到深夜,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無論接診還是巡診,無論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只要病人需要,隨叫隨到,在走訪村民中,患者和家屬對何成新個個點贊、人人褒獎。
抗擊疫情,不避風險
疫情發生的兩年多時間,何成新同志從未請假,始終服從上級安排,不避風險,跑遍了沈馬村每一戶人家,參加每一次的核酸檢測,還利用間隙投身到高速收費站、疫情隔離點、村口檢查點值守,由于身著防護服時間過長,導致全身皮膚產生紅腫、眼膜充血。在最緊張的時期,他始終沖鋒在第一線,常常因巡診而忘了或錯過三餐。2022年11月10日,何成新同志又度過了一個“戰斗”的日子,晚間9點,他從最后一名村民家中出來,駕車行進在村間小道上。忽然一陣眩暈襲來,車子撞上了路邊的大樹,發生了車禍,額頭被拉出一道長達15公分額撕裂口,被趕來的村民緊急送醫,縫了10多針;第二日上午,該同志又來到村衛生室,還堅持為村民做核酸,未休息一天。
用心服務,創造感動
何成新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白衣老頭”,其實他并不老,今年剛剛50歲。多年來,他總是用“愛”做事,總是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理解他們、尊重他們,對待患者,他臉上總是掛著慈祥的笑容。在村里無論大人、小孩,都與他有著天然的親切感。病人家屬有時為了表示謝意,硬是塞給他“紅包”,但何醫生總是嚴詞拒絕,毫不含糊,對困難的病患,還常常不收一分錢的診療費。對村上五保戶,年老體弱,手腳不方便,常年臥床不起,是何醫生經年累月細心照顧,讓老人生活健康體面;他們逢人便夸何醫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疫情期間,村上返鄉村民較多,防疫和檢測工作量激增,何醫生總是抱著當日事當日畢的態度,堅持上門為每一位返鄉者做核酸做宣傳,從不遲緩。返鄉者笑著說:“到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何醫生!”。
銳意創新,追求卓越
從醫30多年,何醫生的醫術與歲月同增。日益提高的臨床醫療工作要求,使何成新總是覺得知識不夠用,為提高醫療專業理論水平和業務技能,30多年來,該同志始終學習不放松,他先后自費參加了多場學習,從一位醫學小白逐漸成長成為一名深得村民信任的全科醫生,獲得社區醫學本科畢業證書,同時,他不忘在臨床實踐中總結經驗,對一些村民中的常見病可以做到妙手回春、藥到病除。
多年村醫的工作經歷,使他嘗到了工作不分日夜繁忙的苦,患者感激的甜,然而唯一不變的是他對醫療工作的滿腔熱情,無論多苦多累,“白衣老頭”何成新總是面帶微笑,以實際行動,堅守在村民健康的第一線,履行著白衣戰士的神圣使命。
責任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