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權:用“新”帶動產業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
人物簡介:張志權,男,1966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漢族,本科學歷,1984年在安徽省供銷學校棉花檢驗與加工專業學習,畢業后進入國營蕪湖市棉花廠工作擔任業務員,后在蕪湖市纖維檢驗所擔任過檢驗員,副所長,所長等職務,2021年6月至今任無為市襄安鎮文思村民委員會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
事跡簡介:為改變文思村發展受阻的現狀,張隊長主動求變,創新工作方法,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并積極與企業和研究院聯系,改善了村民的種植方法,提高了文思村當地就業率。隨后張隊長還積極與上級聯系,為文思村爭取到近百萬元的資金支持,進一步改善了文思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讓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的同時,他也經常帶著生活必需品下村看望生活較為困難的老人和孩子,文思村的居民看到張隊長時臉上都會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正文:
2021年6月,文思村迎來了它的第八批扶貧工作隊張志權隊長,在這片充滿希望的農村土地上,駐村工作隊的張隊長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村民們前行的道路。
張志權初到村上的時候,對村里的工作和狀況都不了解,于是他迅速轉變角色定位,不敢有絲毫懈怠,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立刻開始了工作,深入了解每一戶貧困家庭的狀況和需求,懷著獻身“三農”工作熱情,認真領會鄉村振興戰略,學習、掌握和運用一切利農政策,履職盡責,全力做好駐村幫扶工作。不管苦與累,放低身段,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為文思村的發展添磚加瓦。
他發現村集體發展空間有限且緩慢,盡管文思村的土地利用率接近飽和,村內道路亮化和硬化率都達90%以上,但是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加上人才、農作物數量質量和基礎設施的薄弱,村部辦公設備陳舊等因素,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才能加以改變。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張志權開始積極謀劃,首先組織村民們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四處聯系各大科研機構和高校,虛心請教專家,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優質的種子,聯系小微企業耐心地給他們講解棉花技術的優勢和應用方法,教他們如何科學種植,引進新型科技申報科學項目,申請助農基金,親自聯系合肥棉花研究所的專家提供技術指導,讓企業為貧困戶提供了就業的崗位,帶動了村里的產業發展。
在張志權的帶領下,文思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科技興農手段,文思村專業合作社獲得70萬元項目獎補收益,帶動就地村民用工60余人;結合防山體滑坡,在村部大門前修建了鄉村振興宣傳的文化墻,爭取了10萬元的修建資金;老年服務中心投資15萬元,項目建設完工;土地復耕面積60畝,投資近20萬元;抗旱灌溉河溝清淤8公里,投資7萬元;融合發展和鄉村道路250盞路燈亮化工程以及人居環境整治等,進一步補足了基礎建設短板,道路更寬敞了,路燈也變得更亮了。村民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另外村里誰家有個孤寡老人,生活困難的群眾,張志權也會經常去看望他們,給他們帶去生活用品,會耐心地聽老人們講述過去的故事,老人逢人就說張志權隊長比親人還親。
張志權還積極組織捐贈活動,為孩子們籌集學習用品,在捐贈儀式上,他微笑著把書本遞給孩子們,眼神中充滿了鼓勵和期望。
張志權全心全意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產業,為群眾辦實事,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深刻內涵,展現了一位共產黨員的風采和擔當。他把文思村當成自己的家,把村民當成自己的親人。他的這種敢為人先,創新發展的奮進精神,在文思村及周邊群眾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責任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