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昌群:三十余載善舉路,一片赤誠暖鄉途
趙昌群,男,漢族,1963年7月出生,赫店鎮留橋村趙祠自然村人,中共黨員。在生活中,趙昌群對長輩敬重、對幼輩呵護、對公益熱心以及與鄰里的和睦相處,贏得了周圍人的一致贊譽。
孝老愛親筑和睦,責任擔當顯初心。趙昌群年輕時在北京經營一家熟食店,因其生意興隆,是當時村上有名的“萬元戶”。面對外面的繁華與財富,趙昌群心中始終牽掛著家中的老人與兒女。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放棄北京的事業,回鄉開啟新的生活篇章。返鄉后,趙昌群用在外積攢的積蓄,精心為老人修繕房屋,在那個空調尚未普及的年代,趙昌群的父母成為全村首個享受空調清涼的家庭。因為趙昌群見多識廣且為人正直善良,回鄉后便被推選為留橋村干部,這一干就是30多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他始終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對村里的大事小情了如指掌。無論是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調解,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深入了解每一戶村民的需求與困難,積極為村民謀求福利,解決實際問題。村民們對他的評價極高,一致認為他是真正為大家干實事、做好事的人。如今,趙昌群雖已退休,但他在群眾中的威望絲毫不減。每當村里遇到棘手的矛盾糾紛難以解決時,只要趙昌群出面,憑借他豐富的經驗與公正的態度,總能巧妙化解,讓雙方當事人心服口服。這份榮譽,對于趙昌群而言,遠比當初在外掙得的財富更具價值。
鄰里互助情誼深,公益奉獻暖人心。趙昌群秉持著樂于助人的精神,熱衷于為鄰里辦實事、解難題。無論是哪家遇到婚喪嫁娶等大事,還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困擾,都能看到他忙前忙后的身影。2021年,村里發生了通組道路路基占地糾紛。涉及多戶村民的利益,矛盾一度十分尖銳,若不及時妥善解決,不僅會影響道路建設進度,還可能破壞鄰里之間多年的和諧關系。趙昌群得知此事后,主動介入調解。他一家一戶地走訪,耐心傾聽每一戶村民的訴求與擔憂,然后憑借自己公正客觀的立場和豐富的生活經驗,提出了公平合理的解決方案。經過多日的努力,終于成功化解了這場糾紛,確保了通組道路建設工程的順利推進。2022年,留橋村發生了一起鄰里贍養糾紛。一位老人因子女在贍養問題上產生分歧而陷入困境,生活無人照料,趙昌群了解情況后,多次召集老人的子女進行溝通協商,從法律、道德、親情等多個角度對他們進行勸導教育。他講述自己家庭中尊老敬老的故事,以親身經歷感化他們,讓他們認識到贍養老人是子女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在趙昌群的努力下,老人的子女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達成了贍養協議,老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了妥善保障。
移風易俗倡新尚,言傳身教樹楷模。在移風易俗的道路上,趙昌群始終走在前列,是當之無愧的“代言人”。多年來,無論是母親慶壽、孫子過生,還是兒子定親結婚等重要場合,趙昌群都會提前給家人打好移風易俗的“預防針”。他耐心地向家人講述移風易俗的重要意義,強調弘揚優良傳統不能僅僅停留在形式上,而應注重實際內涵與精神傳承。在他的堅持與引導下,家里的每一場喜事都辦得簡約而不失溫馨,沒有鋪張浪費,沒有大操大辦,為村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去年初,赫店鎮倡導使用公勺公筷并開展勤儉節約活動。趙昌群積極響應號召,不僅自己身體力行,還與家人一起走上街頭宣傳相關內容。他們向村民們發放宣傳資料,講解使用公勺公筷的衛生益處以及勤儉節約的重要性,積極勸導家人們和村民們在吃飯時按標準點餐,杜絕鋪張浪費。在餐廳里,他們以身作則,主動使用公勺公筷,引導周圍的人養成文明用餐的好習慣。多年來,趙昌群初心不改,默默奉獻。他以一人之力,帶動留橋村文明風尚的提升,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張興宇)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