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柔肩擔孝義 慈心潤家風
人物簡介:徐慧,女,1986年10月14日生,安徽省蕪湖市無為市襄安鎮百子行政村王南自然村村民。
事跡簡介:徐慧,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婦,侄兒智力殘缺,孩子嗷嗷待哺,丈夫常年在外工作,為家庭生計奔波忙碌,她開啟了一拖五的生活,她用自己的堅韌和愛,書寫著一個平凡母親的偉大故事,成為了鄰里心中溫暖而又閃耀的存在,讓人們看到了母愛的力量是如此強大,足以戰勝生活中的一切困難。
正文:
在百子村蜿蜒的鄉間小路上,總能看到一個背著孩子的纖瘦身影風雨無阻地奔走。這個用柔弱肩膀撐起四代同堂大家庭的農村婦女,用十五年如一日的堅守,生動詮釋了“孝老愛親”的中華傳統美德。
三代同堂顯擔當,孝心傳承潤無聲。2008年,25歲的徐慧嫁入張家時,面對的是癱瘓在床的奶奶和體弱多病的公婆。丈夫張紅發常年在外務工,這個四世同堂的家庭重擔,全壓在了這個新媳婦稚嫩的肩膀上。每天天未亮,她便開始操持全家七口人的飲食起居:給奶奶擦拭身體、幫公婆按摩關節、照料智障侄兒天天,還要兼顧剛出生的女兒苗苗。面對鄉親們“新媳婦哪受得了這種苦”的議論,她總是笑著說:“孝敬長輩、愛護家人是本分。”
舐犢情深護殘兒,慈母大愛創奇跡。當發現侄兒天天存在智力缺陷時,徐慧毅然接過撫養重任。她帶著孩子輾轉合肥、南京各大醫院,自學康復訓練知識。寒冬臘月里,她跪在冰冷的地板上,握著天天的小手千百次練習抓握;酷暑三伏天,她頂著烈日帶孩子在田間認識農作物。經過十年堅持,如今16歲的天天不僅能生活自理,還能幫著照看太奶奶。村里老中醫感慨:“這孩子能恢復成這樣,全靠慧丫頭拿命在拼!”
孝老育幼兩肩挑,美德馨香傳鄉里。在這個特殊的大家庭里,徐慧既是太奶奶的“專屬護理員”,又是公婆的“家庭醫生”,更是兩個孩子的“全能媽媽”。
2022年臘月寒冬的一個深夜,呼嘯的北風裹著雪粒拍打窗欞,92歲的太奶奶不慎被門檻絆倒,左側胯骨傳來清脆的斷裂聲。徐慧摸著老人扭曲變形的傷處,想起多年前奶奶因褥瘡離世的舊事,含淚將顫抖的太奶奶攬入懷中。凌晨三點的縣醫院里,她攥著“保守治療”的診斷書,毅然將病床搬進老人房間,開啟了40余天衣不解帶的守候。
為破解長期臥床的護理難題,徐慧徹夜研讀《老年護理手冊》,向村醫請教中醫理療,獨創出“五步按摩法”:每日寅時以艾草溫水擦身活血,指尖蘸茶油按壓足三里穴位,熱鹽袋敷貼傷處驅寒,輔助抬腿防止肌萎縮,最后用蕎麥枕墊高患肢促循環。三九寒冬,她裹著舊棉襖跪坐床沿,每小時為老人翻身拍背,凍瘡順著藥膏斑駁的手指蔓延,除夕夜仍借著手機微光修剪老人嵌甲的腳趾。當復診醫生揭開繃帶,驚嘆臥床月余的老人不僅未生褥瘡,竟能在攙扶下靠坐時,徐慧只是輕拭老人銀發:“把護理拆成百件瑣事,件件做到極致便是本分。”窗外的冰凌折射著晨曦,將床邊搪瓷盆里染血的紗布照得發亮。
徐慧用十五年光陰,在皖江之濱的農家小院澆灌出最美的文明之花。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孝老愛親不在驚天動地的壯舉,而在日復一日的堅守;良好家風不需華麗的宣言,只需代代相傳的行動。這份流淌在血脈中的溫情,正是中華美德最生動的注腳。
責任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