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英:用掃帚書寫人生的“環境守護者”
人物簡介:朱鳳英,女,1963年3月出生,漢族,初中學歷,現任無為市襄安鎮松院村環衛工。
事跡簡介:朱鳳英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衛生習慣,家里家外始終都干干凈凈,而且她還投身到村里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15年如一日堅守環境守護一線,每日凌晨五點駕駛保潔車穿梭鄉間,冒暴雨疏堵防汛,頂暴雪轉運垃圾,用雙手筑牢村莊潔凈防線,成為村里人人稱贊的——“環境衛生守衛者”。作為低保貧困戶家庭的主心骨,她以瘦弱雙肩挑起生活重擔,用敬業奉獻守護鄉村潔凈,用言傳身教培育良好家風,在平凡崗位上綻放出新時代勞動者的璀璨光芒。
正文:
清晨五點半,當第一縷晨曦還未穿透云層,朱鳳英已經駕駛著保潔車穿梭在松院村的巷道里。車頭懸掛的銅鈴隨著顛簸發出清脆聲響,這已成為村民們最熟悉的“晨曲”。多年來,無論是暴雨如注的盛夏還是寒風刺骨的嚴冬,這個身高不足1米6的身影總會準時出現在村頭的老槐樹下。
拂曉星光里的堅守者
凌晨五點,當第一縷晨光尚未穿透云層,朱鳳英已駕駛著保潔車穿梭在松院村的巷道間。車斗里滿載的不僅是生活垃圾,更承載著一家四口的生計希望。"這份工作就是我們的定心丸",她擦拭著被露水打濕的額角,目光堅定。四年來,她累計清運垃圾逾1200噸,行車里程繞村道達8000余公里,在崗位上度過了1460個與星辰為伴的清晨。
去年汛期,連續暴雨導致村東頭垃圾收集點出現滲濾液外溢。正在發高燒的朱鳳英接到村民電話,二話不說披上雨衣趕到現場。在齊膝深的積水里,她弓著腰用鐵鍬疏通排水溝,徒手清理堵塞管道的雜物,連續奮戰四小時直到隱患消除。當村民要給她煮姜湯時,才發現她后背早已被雨水和冷汗浸透。
美麗鄉村的開拓者
朱鳳英的庭院是村里公認的“示范花園”:廢棄瓦罐改造成的花盆錯落有致,修剪整齊的綠植間點綴著應季花卉。但更令人稱道的是她帶動鄉親們共建美麗家園的熱情。走進朱鳳英家的小院,廢棄的腌菜壇種著紫茉莉,舊輪胎改造成的花架上爬滿牽牛藤。她常把修剪下的綠植枝條分給鄰居:“插在土里就能活,比買的盆景還精神。”村里王奶奶家堆滿雜物的后院,經她帶著全家整理后,鋪上碎石小路,擺上竹制花架,成了老人最愛曬太陽的“療愈角”。
文明薪火的傳遞者
“朱大姐的保潔車就是流動宣傳站”,村民們這樣評價。車頭懸掛的“垃圾分類小課堂”展板是她自制的教具,車筐里常備著可降解垃圾袋分發給村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她主動承擔起公共區域消殺工作,用每月微薄收入購置了200個口罩送給困難老人。
在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公示欄里,貼著朱鳳英手寫的《人居環境提升倡議書》。泛黃的紙張上字跡工整:“美麗鄉村不是掃出來的,是大家共同呵護出來的。”如今,這位62歲的環衛工人依然每天迎著朝陽出發,用布滿老繭的雙手,擦拭著鄉村振興的最美底色。
從低保戶到“最美環衛人”,朱鳳英用掃帚丈量鄉土,以真心喚醒文明。當有人問她為何總帶著笑容,她笑著說道:“看著家家戶戶院子變美,娃娃們讀書爭氣,這心里頭比喝了蜜還甜。”晨霧中,那抹躍動的橙色依然在蜿蜒村道上執著前行,她身后,是一條越來越潔凈、越來越溫暖的鄉村振興之路。
責任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