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琴:扎根基層七余載 甘做群眾貼心人
人物簡介:梅琴,女,1987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安徽省蕪湖市無為人,現居住在無為市襄安鎮襄安社區。
事跡簡介:扎根襄安社區七年來,梅琴用腳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書寫奉獻。面對獨居老人徐秀蘭,她化身“貼心女兒”,寒冬深夜冒雪為煤氣中毒的老人買藥急救。在三伏天帶著儀器調解空調噪音糾紛,自費購買隔音棉化解鄰里嫌隙。她的記事本里記滿居民“急難愁盼”。她用行動詮釋:基層工作者的溫度,就藏在群眾窗臺上盛開的月季里,在萬家燈火安寧的剪影中。
正文:
在襄安社區青磚灰瓦的老巷里,總能看到一個身著紅馬甲的身影穿梭其間——社區工作者梅琴扎根基層七年如一日,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難題。從獨居老人床頭的藥盒到鄰里糾紛的調解記錄本,從暴雨夜搶修漏水的屋頂到寒冬里為困難家庭送上的棉被,她的記事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居民的“急難愁盼”,也寫就了一曲新時代基層工作者的奉獻贊歌。
風雪夜里的“親閨女”
“小梅啊,我胸口悶得慌……”去年臘月二十三夜里十點,剛準備休息的梅琴接到獨居老人徐秀蘭的緊急電話。頂著刺骨的寒風,她踩著結冰的路面深一腳淺一腳跑到老人家中,發現老人因忘記關閉煤氣閥門導致輕微中毒。梅琴立即開窗通風,將老人扶到通風處,又冒著零下五度的嚴寒跑到藥店買來急救藥品。待老人情況穩定后,她默默將煤氣管道接口處老化的膠圈更換成新買的耐壓墊片,又在冰箱上貼上醒目的紅色便利貼:“徐阿姨,每天用完煤氣記得關總閥,我周五帶薺菜餃子來看您。”
自從發現徐秀蘭老人子女在外務工、長期獨居的情況,梅琴的手機便24小時為老人開機。她不僅每周上門幫老人整理慢性病藥盒,用不同顏色的分藥器標注用藥時間,還自創“平安三查法”——查煤氣閥門、查電器插座、查常備藥物。去年夏天暴雨季,她發現老人家陽臺漏水,連夜聯系物業搭建防雨棚;中秋團圓夜,她帶著自己包的鮮肉月餅陪老人賞月話家常。如今在徐秀蘭布滿皺紋的床頭柜上,端正擺放著梅琴手繪的《應急聯系圖》,從社區醫院值班電話到附近超市配送熱線,每一個數字都浸透著親人般的關懷。
巧解千千結的“和事佬”
“梅姐,樓上王叔家的空調外機吵得孩子沒法寫作業!”接到居民李芳的投訴時,正值三伏天中午。梅琴顧不上吃午飯,帶著溫度計和分貝儀上門實測。她發現老舊小區空調支架松動導致共振,立即聯系維修隊加固設備,又自掏腰包給王叔家送去隔音棉。“這是街道發的防暑綠豆,您和李姐各分一半。”她笑著把兩個鼓鼓的布袋放在劍拔弩張的鄰居中間。三天后,當王叔主動提出承擔一半維修費時,李芳反倒不好意思起來:“梅琴說得對,遠親不如近鄰。”
在社區矛盾調解室,梅琴的“民情檔案”里記錄著每一次她完成的調解。有她幫失業單親媽媽對接家政培訓的就業協議,還有她為殘疾夫婦量身定制的“微心愿”清單。居民們都說:“有梅琴在,再難的疙瘩都能解開。”
永不熄滅的"長明燈"
翻開梅琴的工作日志,扉頁上工整地寫著:“群眾之事無小事,枝葉關情踐初心。”疫情防控期間,她白天背著消毒器械爬樓消殺,晚上在帳篷里錄入核酸數據。得知居家隔離的孕婦需要產檢,她連夜協調開通綠色通道;發現空巢老人不會網購,她手繪圖文并茂的《手機買菜指南》。
七年來,梅琴始終保持著初到社區時的熱忱。當被問及為何能堅持至今,她笑著說道:“看著徐阿姨窗臺上的月季開了,李大姐家的雙胞胎考上重點中學,王叔的書法作品在文化站展出,這些就是最好的回報。”夜幕降臨時,社區辦公室的燈光依然明亮,梅琴正在整理明天要走訪的獨居老人名單——這盞溫暖的長明燈,早已成為居民心中最安心的存在。
“一盞燈照亮一條巷,一顆心溫暖一座城。”梅琴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讓平凡崗位綻放出信仰的光芒。她把居民的每聲嘆息當作沖鋒號,將百姓的每張笑臉視為軍功章。從青絲到白發,從朝霞到星夜,這位扎根巷陌的“紅馬甲”始終步履不停。如今,更多年輕人循著她的足跡走進街巷,而那盞永不熄滅的長明燈,正將奉獻的光熱化作春風,悄然拂過襄安社區的每一個角落。
責任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