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從滿:一位基層黨員五十載 造福鄉鄰的“趕考路”
在無為市紅廟鎮紅廟行政村石灘自然村,一提起老黨員楊從滿,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這位78歲的老人,曾擔任原紅廟鄉勝張行政村主任三十余載。2007年退休后,他依然活躍在鄉村建設、鄰里調解的第一線,身影從未遠離鄉親們的生活。他用半個世紀的無悔堅守,生動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干部的初心使命與責任擔當,成為群眾心中當之無愧的“身邊好人”。
躬身鋪就惠民路
楊從滿生于1947年,年少時便立下志向,要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自20世紀80年代擔任村干部起,他便始終將改善村民生活作為頭等大事。當時,勝張村交通閉塞,僅靠一條泥濘土路維系著與外界的聯系。每逢雨雪天氣,村民出行、孩子上學都步履維艱。這一切,楊從滿看在眼里,急在心頭。1989年,他毅然帶頭動員村民集資投勞,并多次奔走于鎮里,爭取資金和政策支持。為節省開支,他更是親自帶領村民采石、挖沙,連續20多天吃住在塵土飛揚的工地,躬身示范。最終,一條3公里長的砂石路順利貫通,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境。如今,這條承載著當年奮斗印記的路,歷經修繕,仍是村里的主干道,無聲地造福著一方百姓。
鄉親信賴貼心人
“有困難找老楊”——這句樸實的話語在老勝張村流傳甚廣。村民張大爺清晰記得2005年那個暴雨連降的夏天,五保戶王奶奶的土房搖搖欲墜。當時已臨近退休的楊從滿聞訊,立刻冒雨沖到現場,二話不說將老人背回自家安置,保障老人安全度過汛期。隨后,他又積極向鎮里打報告,為王奶奶成功申請危房改造資金,將搖搖欲墜的土房變成了堅固的磚房,徹底解除了老人的后顧之憂。這樣的事跡在楊從滿身上不勝枚舉:紅廟聯圩施工時,他主動將無處落腳的外地工人接到自己家安頓;村里留守老人楊和英生病臥床,他連續半個月風雨無阻地送飯送藥……“楊主任退休了,比在職時還忙活!”村民們的感嘆里,飽含著由衷的敬佩。
金牌“和事佬”化干戈
在鄉親們心中,楊從滿還有個響當當的稱號——“和事佬”。2018年,村民楊某和石某因宅基地界限積怨多年,爭執不下,險些釀成沖突。楊從滿得知后,耐心查閱當年的土地確權檔案,連續5天登門勸解,并請來駐鎮的自然資源和規劃所工作人員重新丈量。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雙方最終各退一步,多年的矛盾得以圓滿化解。自退休以來,楊從滿累計成功調解村民矛盾糾紛逾百起。他常說:“鄉親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作為一名黨員,我有責任和義務把大家心里的疙瘩解開。”
言傳身教樹家風
在言傳身教中,楊從滿將為人處世的準則與奉獻精神深深烙印在子孫心中。孫子深受祖父影響,也走上了村干部的崗位。2021年疫情防控最吃緊的期間,爺孫倆并肩作戰,在村口卡點值守40余天。楊從滿立下家規:“做人可以窮,但人窮志不窮。”2022年,為支持紅廟聯圩拓寬這一惠民工程,楊從滿主動提出讓出自家半畝土地。面對老伴起初的不解,他語重心長地勸道:“咱是黨員家庭,不能光算自家的小賬。”
如今,年近八旬的楊從滿依然閑不住。政策宣講時,他聲音洪亮,條理清晰;環境整治中,他揮鍬帶頭,干勁不減;村里的“老年課堂”上,也常能見到他講述黨史的身影。當有人問他圖什么時,他笑著擺擺手:“活一天就得干一天,才對得起‘黨員’這個稱號。”沒有豪言壯語,唯有樸實行動。這位老黨員,始終以一顆赤誠之心,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在五十載造福鄉鄰的“趕考路”上,交出了讓群眾滿意的答卷。(楊睿)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