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素群:苦難歲月中的真情注腳
人物簡介:馬素群,女,無為市襄安鎮周林村周樓自然村村民。她以柔弱雙肩扛起家庭重擔,自2018年丈夫周全群突發腦出血致終身癱瘓后,始終不離不棄,用十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詮釋夫妻情深,以堅韌與忠貞守護家庭希望,是鄉鄰口中“用愛扛家”的賢妻典范。
事跡簡介:馬素群用十年堅守書寫了“患難與共”的動人篇章。2018年丈夫突遭意外癱瘓在床,她毅然挑起照顧重任:每日為丈夫翻身擦洗、喂飯喂藥,寒冬臘月徒手洗衣從不叫苦;獨自承擔家中農活,烈日下耕種收割;深夜時刻警醒照料丈夫,十年間睡眠從未安穩。她省吃儉用為丈夫購置康復器材,堅信“堅持就有奇跡”,更悉心教導子女懂事成長。在她的守護下,瀕臨破碎的家庭重燃希望,其事跡溫暖鄉鄰,成為詮釋人間真情的生動注腳。
正文:
在無為市襄安鎮周林村的田埂與農舍間,馬素群的身影總與“堅守”二字緊密相連。這位普通的農村婦女,用三千多個日夜的陪伴,將“夫妻本是同林鳥”的俗語,釀成了“患難與共不離棄”的淳厚真情,在鄉鄰心間種下溫暖的種子。
晴天霹靂下的堅定誓言
2018年5月16日的午后,本是馬素群與丈夫周全群尋常生活的一天。夫妻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著幾畝農田和一雙兒女,日子雖不富裕卻滿是煙火溫情。然而,丈夫外出務工時突發的腦出血,像一把重錘砸碎了這份平靜,醫生雖保住了周全群的性命,卻宣告他終身癱瘓、失去知覺、生活無法自理。
“天塌下來有我撐著。”面對病床上毫無反應的丈夫和哭紅雙眼的孩子,馬素群抹掉眼淚,一字一句的誓言擲地有聲。她知道,自己成了這個家唯一的支柱,丈夫的呼吸、孩子的目光,都系在她的肩上。從那天起,她把悲傷藏進心底,換上了一副堅韌的鎧甲。
十年如一日的細致守護
照顧癱瘓病人的日子,是由無數個重復的細節串聯而成的漫長修行。天未亮時,馬素群的一天便已開始。她輕手輕腳地為丈夫翻身,用溫熱的毛巾擦拭全身,每個關節、每寸皮膚都細致清潔——這是她從醫生那里學來的“防褥瘡秘訣”,七年里從未間斷。接著,她將精心熬制的米粥或米糊打成流食,用小勺一點點喂進丈夫嘴里,邊喂邊輕聲說著家常:“今天田里的麥子該追肥了,孩子說考試進步了……”她堅信,丈夫能聽到這熟悉的聲音。
白日里,農田是她的另一個戰場。別人家夫妻搭檔的農活,她一個人扛下來:春播時彎腰插秧,汗水浸透衣衫;秋收時揮舞鐮刀,掌心磨出厚繭。累了就坐在田埂上歇會兒,望著家的方向,想到丈夫還等著她回去,便又握緊了鋤頭。有鄉親勸她“差不多就行”,她搖頭:“地不能荒,家更不能散。”
夜幕降臨后,真正的考驗才開始。馬素群幾乎夜夜淺眠,丈夫稍有動靜,她便立刻起身幫助他調整睡姿、更換尿袋、處理穢物。有時一晚上要起身五六次,清晨頂著黑眼圈做飯時,她卻總對孩子說“媽不困”。
“只要人在,就有希望。”她從不信醫生“康復渺茫”的斷言,四處打聽偏方、請教康復師,省下買菜錢買了簡易康復器材。每天晚上,她都幫丈夫活動僵硬的四肢,邊按邊鼓勵:“等你好了,咱們再一起去田里看看。”漸漸地,丈夫的手指偶爾會輕微顫動,眼神里也有了光亮,這微小的變化,成了她最大的慰藉。
愛與責任澆灌的希望之花
馬素群的堅韌,不僅守住了丈夫的生命,更撐起了孩子的天空。她從不在孩子面前流露軟弱,總笑著說“困難總會過去”,教他們洗衣做飯、照顧父親。如今兒女懂事孝順,放學回家就幫著干活,兒子常說:“媽,等我長大了,替你扛家里的事。”
鄉鄰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誰家做了好吃的,總會端一碗給她;農忙時,大家自發來幫她插秧收割;她去鎮上買東西,總有人主動提出幫她照看丈夫。“沒有鄉親們,我撐不到今天。”馬素群總把感恩掛在嘴邊,這份善意的雙向奔赴,讓小村莊充滿了暖意。
十年光陰,馬素群用雙手拂去生活的塵埃,用愛意焐熱冰冷的歲月。她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日復一日地堅守中,詮釋了“丈夫”二字的分量,注解了“妻子”一詞的深情。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平凡人最偉大的力量——那是困境中不低頭的勇氣,是風雨里不放手的擔當,更是人間最樸素也最動人的真情。這份愛,如田埂上的野草般頑強,似村落里的燈火般溫暖,照亮了尋常歲月,也告訴我們:堅守與愛,永遠是抵御苦難的最好武器。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