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店鎮宏林村:破舊立新樹新風 文明鄉韻潤心田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近年來,無為市赫店鎮宏林村精準發力,將移風易俗作為工作的突破口,通過村規民約約束、家風家訓浸潤、鄉土文化涵養等多元路徑,讓文明新風勁吹,為鄉村治理注入精神內核。如今,一幅“鄉風淳、民風正、文化興”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宏林村徐徐展開。
圖為宏林村志愿者為前來兌換積分的村民進行登記。
細化村規民約,激發自治活力。走進赫店鎮宏林村,墻上張貼的《村規民約》格外醒目。諸如“紅白事隨禮不超500元”“不攀比彩禮、不鋪張宴請”等準則清晰明了,簡潔有力。這份經村民代表大會反復研討、逐條修訂的“小法規”,將移風易俗細化為具體內容,廣泛涵蓋婚喪嫁娶、環境衛生、鄰里糾紛、文明實踐等多個方面,以柔性的“軟約束”巧妙破解鄉村治理中的“硬難題”;宏林村村“兩委”積極牽頭成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四會組織,對違規行為及時進行勸導并公示,形成了有效的監督機制。同時,在宏林村瓦屋和美鄉村設立“積分超市”,村民可憑借日常遵守村規民約、參與文明實踐活動、配合人居環境整治所獲得的積分,在這里兌換生活用品、農藥化肥,構建起遵守村規得實惠,違反約定受監督的良好循環。宏林村曾經大操大辦的“面子工程”逐步被簡樸溫馨的“里子文化”替代。
圖為宏林村開展“身邊人講身邊事”道德講堂系列活動。
弘揚家風家訓,滋養道德沃土。“持家須守勤廉訓,立世當存孝義心”“求學莫忘勤為徑,修身牢記善為根”,在宏林村“童筆繪家風”活動現場,孩子們用稚嫩筆觸將祖輩的治家格言一筆一劃寫下,橫豎撇捺間,賡續著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這些豐富多樣的文明實踐活動,正是宏林村發揮家訓教化人、家風感染人作用,活化家風傳承的創新舉措;在宏林村瓦屋中心廣場,數米長的家風文化主題步道成為村民駐足打卡地。一個個“誠信友善”“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通過彩繪故事生動呈現,在村民日常生活場景中深深扎根;家住宏林竹元自然村的“蕪湖好人”胡友珍,照料獨居老人任克道的事跡,則通過宏林村“身邊人講身邊事”道德講堂系列活動,在村民中引發強烈情感共鳴,推動了家風美德的弘揚;去年落成的宏林村史館內,“姓氏文化”展區格外引人注目,謝氏、錢氏等家族的家訓整齊陳列,村史館還專門設有板塊,詳細展示“全國勞模”張明昌的奮斗歷程。這些凝聚家族傳承與時代精神的寶貴財富,讓村民們在了解家族歷史、學習榜樣事跡的過程中,深刻領悟到家風的內涵與價值,為鄉風文明建設注入源頭活水。
圖為宏林村開展“傳承非遺?浸潤童心”文明實踐活動。
厚植鄉土文化,賡續紅脈非遺。宏林村因革命烈士錢宏林而得名,紅色基因深植于這片土地。為傳承紅色文化,宏林村繪制了一幅幅筆觸細膩、色彩鮮明的墻繪,生動地勾勒出錢宏林烈士投身革命、英勇無畏的光輝事跡。這些墻繪不僅成為宏林村一道亮麗的景觀,更是對未成年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素材。此外,宏林村還定期組織“紅色故事會”,邀請老黨員登上講臺,講述錢宏林烈士的革命歷程,激發村民內心深處的愛國愛鄉情懷,為文明鄉風注入堅定的紅色信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宏林村的橫步橋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而省級非遺“無為橫步橋木榨油制作技藝”更是熠熠生輝。宏林村在村史館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廊”,并依托傳統木榨油廠,定期舉辦木榨油技藝體驗課。從炒籽時的香氣四溢,到碾粉時的精細操作,再到蒸煮、包餅、撞榨等一道道工序,年輕村民與游客在手把手地教學中,親身參與古法榨油的十八道工序,讓這項傳統工藝得以代代相傳。在這一過程中,非遺傳承不僅加深了村民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認同,更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村民的價值觀。大家在感受傳統技藝魅力的同時,愈發珍視鄉村質樸的文化傳統,摒棄那些虛榮攀比、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轉而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守護中。
移風易俗是一項春風化雨的長期工程,當村規民約從墻上走進心里,當家風家訓從口號變為行動,當鄉土文化從記憶化為滋養,文明鄉風便能找到最深厚的生長根基。下一步,赫店鎮宏林村將繼續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載體,調動群眾參與移風易俗、文明實踐的積極性,夯實文明鄉風建設基礎,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通訊員:張興宇)
責任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