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市昆山鎮:古祠新韻揚正氣,民俗煥彩樹文明
在無為市昆山鎮,一座青磚黛瓦的阮氏祠堂靜立三百余年,曾見證宗族興衰、鄉約更迭。如今,這座古建筑悄然煥發新生,成為傳播文明新風的“精神地標”。昆山鎮以阮氏祠堂為支點,通過機制創新、文化激活、宣傳賦能“三輪驅動”,讓傳統空間與現代文明理念深度交融,書寫了一曲鄉土文化振興的生動樂章。
?破舊立新,以自治機制重塑鄉風?
面對紅白喜事攀比成風、祠堂空間閑置的困局,昆山鎮以“文明積分”為突破口,在祠堂內搭建起“自治共同體”。每月在祠堂議事廳里,鄉賢耆老與村民圍坐一堂,以“一杯清茶話家常”的方式共商移風易俗,成功將村里幾場婚宴規模縮減三分之一,節省開支上萬元。同時推出“新風存折”制度,村民參與祠堂清潔、家風宣講、簡辦紅白事可獲積分,積分可在超市兌換農資。這種“看得見的實惠”激發參與熱情,村民從“被動遵守”轉向“主動維護”。
?龍騰舞獅,以非遺活力喚醒鄉魂?
阮氏祠堂的百年戲臺上,曾演繹過無數悲歡離合,而今鏗鏘的鑼鼓聲中,非遺舞龍舞獅正煥發新彩。昆山鎮深挖祠堂與民俗的共生關系,依托文明新風進祠堂,來傳承非遺技藝,通過老帶新,將舞龍舞獅傳承下去。現如今,每場活動,“穿祠堂柱”“騰云戲珠”等傳統套路與活動主題相結合,傳統與創新交織的表演每每都能將活動推向高潮。更值一提的是,龍獅隊將表演轉化為“文化生產力”,為村民婚慶、開業提供定制服務,讓非遺傳承與鄉風文明相得益彰。
?多元共振,借宣傳矩陣凝聚共識?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祠堂新風管理員掃帚劃過青石板的沙沙聲,成了村莊最熟悉的晨曲。村紅白理事會成員們扛著長條凳走遍各個自然村,在打谷場、井臺邊開起“板凳會”,把“喜事簡辦”的道理融進“王婆嫁女”“李叔分家”的方言故事里。祠堂里開展的“家風茶話會”,村民們端著搪瓷缸,說著誰家閨女出嫁沒收彩禮、哪戶老人過世只擺三桌的實在案例。……昆山鎮的宣傳之道,就藏在祠堂的一磚一瓦、鄉鄰的一言一行里。
?當祠堂的晨鐘暮鼓與現代文明的號角共鳴,當斑駁的磚雕紋樣與數字技術的流光交織,阮氏祠堂的蛻變印證:傳統與現代從非對立,鄉土文明的振興需要一場“創造性的喚醒”。昆山鎮以祠堂為舟,載著鄉風文明破浪前行,不僅讓古建筑重獲新生,更探索出一條“機制活、文化潤、宣傳融”的鄉村治理新路。未來,隨著更多創新舉措落地,這座百年祠堂將繼續演繹新時代的文明敘事,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的文化動能。(陶亞楠)
責任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