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文明新風 筑精神家園——以鄉風文明之筆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近些年,泥汊鎮把推進移風易俗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抓手,不斷破除陳規陋習,讓文明新風吹進千家萬戶。
文化鑄魂,激活鄉村文明“一池春水”。鄉風文明建設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泥汊鎮深挖紅色歷史、農耕文化和家風家訓等文化“富礦”,讓傳統煥發新生。泥汊鎮日新村打造“家風家訓館”,用好家風好家訓帶動好鄉風;泥汊社區充分利用祠堂作為移風易俗新陣地;以泥汊紅色歷史文化為原型,傳唱原創紅色情景廬劇《大軍從此過江東》,讓文化“活水”潤心田,文明根基更牢固。
在社區祠堂開展道德講堂活動
破立并舉,移風易俗破解“幸福密碼”。針對高價彩禮、人情攀比等陋習,泥汊鎮打出治理“組合拳”。鎮內15個村(社區)紅白理事會定標準,“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成風尚;道德評議會樹標桿,“零彩禮”夫妻受表彰;設立“積分超市”巧激勵,文明行為可兌換。破陳規、立新約,引導廣大泥汊群眾參與到“移風易俗”工作中來,逐漸形成喜事新辦、白事簡辦的文明、綠色、節儉的新風尚,以文明鄉風為幸福生活“減負加分”。
原創紅色情景廬劇《大軍從此過江東》在泥汊鎮日新村大汪美麗鄉村演出
典型引路,榜樣力量催生“群星效應”。在泥汊鎮鄉村文化走廊上,一張張“好婆婆”“好媳婦”“五星文明戶”的紅色榜單格外醒目。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典型,通過“道德評議會”“善行義舉榜”等接地氣的載體,把抽象的文明鄉風轉化為村民門前的“榮譽牌”、茶余飯后的“家常話”,像蒲公英種子般在田間地頭生根發芽。當一個個“小榜樣”匯聚成“群星效應”,打麻將的少了、讀書的多了,比排場的少了、講誠信的多了,文明新風便在這潤物無聲中成為鄉親們的自覺行動,形成一人帶一家,一家帶一村,文明火種漸成燎原之勢。
鄉風文明建設需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下一步,泥汊鎮將繼續打好“文化牌”“制度牌”“感情牌”,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相互滋養,繪就“村民富、村莊美、村風好”的美好鄉村圖卷。(趙仕麗)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