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環境日”這些知識應該知道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逐漸為國際社會所關注。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及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提出“為了這一代和將來世世代代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口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圍內研究保護人類環境的會議。出席會議的113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建議將大會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同年,第2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斯德哥爾摩會議的建議,決定成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并確定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要求聯合國機構和世界各國政府、團體在每年6月5日前后舉行保護環境、反對公害的各類活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每年在世界環境日舉辦活動,來鼓勵全球范圍內的環保意識和行動。
世界環境日的意義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要求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來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2020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主題被正式確定為聚焦自然和生物多樣性,主題具體為“關愛自然,刻不容緩”。當前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問題:
1、全球氣候變暖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使氣候反常,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
2、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
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面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
3、生物多樣性減少
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
4、酸雨蔓延
酸雨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絕跡;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瘠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此外,酸雨還腐蝕建筑材料。
5、森林銳減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
6、土地荒漠化
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億公頃,其中33億遭到荒漠化威脅。致使每年有600萬公頃的農田、900萬公頃的牧區失去生產力。
7、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婦女兒童受害。
8、水污染
水是我們日常最需要,也是接觸最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險品。
9、海洋污染
人類活動使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50%-200%;過量營養物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海洋污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
10、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
危險性廢物因其數量和濃度較高,可能造成或導致人類死亡,或引起嚴重的難以治愈疾病或致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義不容辭。只有每一個人都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才可能讓大自然逐漸復原,并確保每個人擁有更美好、更健康的未來。我們應選擇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善待我們的家園、善待地球,共創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保護環境,從我做起:提高環保意識,愛護環境。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節約用電、用水。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環保選擇 。重復使用,多次利用。分類回收,循環再用。將垃圾分類投放,變廢為寶,使資源循環再生。
保護自然,萬物共存。關愛與保護野生動植物;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愛護身邊的每一寸綠地。
責任編輯: 趙倩